甘肅省18項重要舉措助力穩就業保民生
來源:蘭州日報  |  2022-06-10 09:42:57

  原標題:我省18項重要舉措助力穩就業保民生 按照頂格標準落實“降、緩、返、補、擴”系列政策

  6月9日,記者從甘肅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佈會上獲悉,甘肅省人社廳會同省教育廳、甘肅省財政廳等部門研究制定了《關於進一步穩定和擴大就業的若干措施》。主要從加大援企穩崗力度、擴大就業崗位供給、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強化就業幫扶保障、優化公共就業服務等六個方面提出了18項重要舉措。

  繼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

  據介紹,我省在加大援企穩崗力度方面有3項舉措。第一,繼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第二,實施降費率和緩繳社會保險費政策,提出將按照頂格標準落實“降、緩、返、補、擴”系列政策,助力穩就業、保民生。第三,加大中小微企業紓困幫扶力度,強調深入落實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紓困幫扶力度的若干措施》,全力幫助企業爬坡過坎,穩定和擴大就業崗位。

  甘肅省屬國有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5000人

  在擴大就業崗位供給方面有4項舉措。第一,優化服務促進市場主體增長,提出持續落實“甘快辦”10條便企措施,力爭2022年全省市場主體增幅10%以上。第二,發揮重大項目和國有企業吸納就業作用,提出重大項目建設要確保本地用工人數不低於用工總量的30%,以及2022年省屬國有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5000人以上的目標。第三,拓展高校畢業生單位就業空間,提出繼續實施“三支一扶”、特崗教師、西部計劃等基層服務項目,持續推進“1萬名未就業普通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為民實事項目,確保今年招募規模不低於1.7萬人;對招用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且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中小微企業,按規定給予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第四,促進農民工多渠道就業,提出對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勞務仲介機構、勞務經紀人有組織輸轉脫貧勞動力到企業實現穩定就業,簽訂並實際履行6個月以上勞動合同的,按每人200元標準給予一次性獎補;對認定為省級勞務品牌的創建承辦單位給予20萬元一次性補助,對認定為國家級勞務品牌的創建承辦單位再給予20萬元一次性補助。

  可申請不超過20萬元的個人創業擔保貸款

  在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方面有2項舉措。第一,提供貼息貸款支持,提出對符合條件的人員從事個體經營、合夥創業的,可申請不超過20萬元的個人創業擔保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3年;對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就業困難人員等創辦的小微企業,可申請不超過300萬元的小微企業創業擔保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2年。第二,落實創業補貼政策,提出對吸納帶動就業達到一定條件的初創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按規定給予3至15萬元創業帶動就業項目補助;對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創業就業孵化示範基地,分別給予80萬元、60萬元一次性補助。

  拓寬技能提升補貼受益範圍

  在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方面有3項舉措。第一,繼續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提出深入開展“40萬人次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為民實事項目,持續提升勞動者技能水準。第二,拓寬技能提升補貼受益範圍,提出對領取失業保險金人員當年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按照初級(五級)1000元、中級(四級)1500元、高級(三級)2000元標準申請技能提升補貼。第三,發放一次性留工補助,提出對因疫情嚴重影響暫時無法正常生産經營的所有參保企業,以及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以單位形式參保的個體工商戶,按每名參保職工500元標準發放一次性留工培訓補助。

  對參保不滿1年的失業農民工發放臨時生活補助

  在強化就業幫扶保障方面有3項舉措。第一,對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提出持續擴大就業見習規模,全年募集崗位不少於1萬個,並按規定給予見習單位每人每月1000元見習補貼,對留用率達到50%及以上的,適當提高補貼標準。第二,對就業困難群體,提出將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願的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以及殘疾高校畢業生、長期失業高校畢業生等人員作為就業援助的重點對象,提供精準服務,優先組織參加職業培訓和就業見習,對通過市場渠道確實難以就業的就業困難人員,可通過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第三,對失業人員,提出繼續實施失業保險保障擴圍政策,對領取失業保險金期滿仍未就業的失業人員、不符合領取失業保險金條件的參保失業人員,發放失業補助金;對參保不滿1年的失業農民工,發放臨時生活補助。

  簡化高校畢業生求職就業手續

  在優化公共就業服務方面有3項舉措。第一,提供精準就業服務,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歸集機制,集中向社會發佈並動態更新。第二,簡化高校畢業生求職就業手續,取消不必要環節。第三,完善畢業生去向登記制度,作為高校為畢業生辦理離校手續的必要環節。(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萬山)

編輯:王奇英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