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物“活”起來 黃山歙縣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
來源:黃山日報  |  2022-06-13 11:29:05

  “這裡就是歙縣徽州古城內的曹氏二宅古建。作為歙縣發揮文物特色打造新業態的代表地之一,古建築內開辦了歙縣中國徽劇紀念館,近幾年來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觀賞體驗。現在,場館內迎來了新一輪改造升級,努力為遊客營造更優質的觀賞環境。”6月9日,在歙縣徽州古城內,古街巷內的市民與遊客逐漸增多。打箍井巷內、南譙樓下、許國石坊旁,人們不時駐足、認真觀賞,傾聽文物背後的故事。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文物古跡遍佈。近年來,該縣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下活文物保護這盤棋,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活”起來的文物正日益融入市民生活,更接地氣。

  近幾年,該縣先後爭取和整合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國保省保集中成片文物保護工程等項目以及專項補助資金2億多元,有效實施了徽州古城和古鎮、古街、古村落綜合整治,推進“國保”單位許村古建築群等1000余處文物古建築的保護和利用。

  在注重文物保護的同時,該縣積極發揮文物資源特色優勢打造新業態,利用祠堂、名人故居等文物建築開辦形成了一批民俗客棧、攝影繪畫、鄉村體驗、文化創意和紅色教育基地。如洪雪飛故居修繕後打造成戲曲藝術陳列館;許村大邦伯祠辟為紅色教育基地;曹氏二宅改造成歙縣中國徽劇(班)紀念館;許村敦睦堂修繕後辟為“徽州傳統建築災害防治與營造施工關鍵技術研究及示範”課題研究示範點和安徽建工學院教學點及許村民俗展覽館……作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區域典範,改造後的古建受到眾多徽文化愛好者的追捧和廣大市民的關注。

  此外,歙縣按國家一級博物館標準規劃設計的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參觀遊人便紛至遝來。“在採用科學技術手段,比如VR沉浸式數字沙盤模型讓大眾直觀感受文化的同時,我們的講解員也在講解過程中,讓文物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讓走進博物館的觀眾更能領會文物背後的故事。”歙縣文物事務中心工作人員張蓓介紹説。該縣還積極扶持民辦博物館發展,文物系統審批的新安國醫、徽州雕藝、古城墨硯等6家民辦博物館,均已實現免費開放,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目前,歙縣全縣擁有不可移動文物3785處,各級文保單位289處,不可移動文物數量和國保省保總數名列全國縣級前茅。按照規劃先行的理念,歙縣文物事務中心還先後編制了24個古村落、13處國保單位的文物保護規劃,為促進全縣文物古建築、古村落的保護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黃山日報 吳燦 潘騰)

編輯:查宛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