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季節,走進黃山市黟縣碧陽鎮碧山村,整潔的道路兩側花紅柳綠,青瓦白墻的徽派建築古樸雅致,“工銷社”等創意中心製作的創意小物琳琅滿目。徜徉其間,便能感受到鄉村美景與現代創意在這裡的融合和碰撞。
碧山村的美得益於“五微”行動的實施。“在微改造上,我們堅持‘土墻土補、磚墻磚修’原則,採取傳統工藝手法,注重精細化處理,實施村莊建設項目50多個。”碧山村黨委書記汪懷遠介紹。
近年來,黟縣以“繡花”功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景區標準、匠心精神”,大力實施微改造提升、微景區培育、微創意運營、微循環發展、微奉獻治理“五微”行動,為鄉村振興擦亮生態宜居、産業興旺的美麗底色。
黟縣累計整合投入資金6億元,完成7個鄉鎮政府駐地建成區整治,已建和在建美麗鄉村中心村52個,綜合治理自然村63個。創新實施深耕“金邊銀角”打造“三化三宜”美麗家園創建活動,推出“政府出資+村級實施+農戶管護”的“五小園”工作機制,試點推廣“庭院經濟”模式,目前全縣已建成面積在5平方米以上的“五小園”5000多處。探索發展“企業+村集體+農戶”模式,利用納入全省鄉村運營機制創新工作試點契機,通過鄉鎮、村振興公司和強村公司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將庭院經濟發展和景區村莊創建相統籌,目前100個村莊已開展先行先試。
黟縣注重培育文明鄉風,推行微奉獻治理。成立鄉賢理事會、“五老”監事會等自治組織,將建後管養納入鄉村工作網格化管理,開展“最美庭院”、文明家庭、文明戶等創建活動。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創新探索“作退一步想”工作法,促進問題、矛盾解決,目前全縣共有“中國好人”7名、“安徽好人”9名,《碧山村村規民約》獲評全國優秀村規民約。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鄉村治理、産業發展、公共服務相融合,升級改造“e”治理網格化管理平臺,研發黟縣綜合行政執法平臺,以網格員為基礎,以信息化技術為支撐,解決一大批鄉村治理中的痛點、難點、堵點,構建“宜居、宜業、宜文、宜遊”四宜兼具的高顏值鄉村。(黃山日報 李志明 汪俊 何彥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