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日前,該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蔣長龍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無酶的可攜式傳感平臺,2秒內便可檢測出環境和食品中的草甘膦殘留,最終濃度結果直接顯示在智慧手機上。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危害物質雜誌》。
目前,人們通常採用實驗室儀器或酶抑制法等方法檢測農藥殘留,但這種檢測多由專業人員完成,檢測儀器昂貴,2~3天才能出檢測結果。而通過蔣長龍團隊開發的傳感平臺,只需把瓜果蔬菜表面潤濕,用檢測試紙輕輕擦拭,約2秒後用紫外燈照射,便可通過試紙顏色變化大致判斷草甘膦殘留濃度高低。據悉,草甘膦是目前國際上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劑,在有機磷農藥中佔有重要位置。
此次研發的傳感平臺僅針對草甘膦殘留檢測。記者了解到,相對於傳統檢測農殘手段,蔣長龍團隊研發的傳感平臺更加快速便捷,未經專業培訓的人也可操作使用,可以現場或實時檢測,適用於基層環境監督部門、農貿市場及超市、個體消費者。不過,蔣長龍團隊提醒,農藥殘留並不等同於農藥殘留超標。按照農殘限量,中國擬定草甘膦殘留最大限量為4.14微摩爾。如果農藥殘留不超過最大限量,即為安全,可放心食用。(合肥日報 記者 葛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