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文大鼓” 情滿鄉村
來源:安徽日報  |  2022-07-26 10:32:45

  “打起板來敲起鼓,自編節目説大鼓,説的是章廣新面貌,唱的是黨的好政策……”近日,在滁州市南譙區章廣鎮鴉窩村村民文化廣場的楓楊古樹下,村民劉學文給大家説唱大鼓書。

  時而敲大鼓、時而打快板、時而高聲唱……劉學文充滿精氣神的表演令人賞心悅目,深受村民喜愛。每場演出,眾多村民自帶板凳聚到楓楊古樹下,觀賞他的説唱表演。這位75歲雙目失明的老人,是安徽省首批“鄉村文化帶頭人”。

  “劉老爺子唱的故事,我們能聽懂,喜歡聽。”74歲的村民李志蘭説,“聽劉學文説唱大鼓,幾乎是每場必到。”

  “大鼓書可好聽了,教育大家尊老愛幼、愛護公共衛生,還説一些歷史小故事,讓我們學到了不少文化知識。”8歲的小朋友陳昌夢説。

  劉學文的父親是當地廬劇團的藝人,他從小耳濡目染、跟著學唱,7歲時就上臺演出,慢慢成了劇團裏的臺柱子。1973年臘月三十,當地逢集,合肥市肥東縣“安徽大鼓”名藝人陳天懷帶隊來到章廣鎮表演説唱大鼓書,劉學文被這種説唱表演藝術深深吸引了,看完表演仍不捨得離開,懇求陳天懷收他為徒。

  陳天懷被劉學文的精神所打動,答應收其為徒,並資助他去肥東學習。經過勤學苦練,1977年,劉學文開始登臺説書。

  1990年的一天,劉學文在常山水泥廠上班時,不慎燒傷雙眼,造成雙目失明。他對大鼓書的熱愛絲毫未減,買來MP3播放器學説書。

  “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收音機,直到晚上睡覺。一有空閒就聽説書。”劉學文説,聽廣播成了他蒐集素材、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

  隨著“安徽大鼓”藝人漸漸老去,這項民間曲藝亟需保護、傳承下去。劉學文勇挑重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苦研鼓本文書,走村串戶尋訪老藝人、老聽眾,充分汲取民間語言養分,對安徽大鼓進行整理、創新和改編。他巧用本地方言,通過口語化的説唱方式,向群眾宣講新政策、傳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

  多年來,劉學文整理出了《百花齊艷》《一個清潔工的馬路情懷》等多首經典老段子,編寫了《十九大精神放光芒》《章廣新面貌》《鴉窩村美麗鄉村換新顏》等作品,有的作品在滁州市網上理論宣講平臺“滁小美雲課堂”上展播。

  “農村面貌換新裝,果園大棚瓜果香,豬雞滿圈魚滿塘,養殖種植調結構,農田建設變了樣,豐收凱歌糧滿倉,人人都是致富郎……”這些充滿韻味和鄉土氣息的説唱深受歡迎。

  只要有村民想聽,不論遠近,劉學文都會帶著大鼓去説唱。文化廣場、農家小院、楓楊樹下,每次表演都充滿歡聲笑語,村民打心眼裏喜歡。

  多年來,劉學文拄著盲杖步履蹣跚,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將黨的聲音傳遍鄉村各個角落,推出大鼓書作品200多個,每年演出約50場次,聽眾累計達2萬人次,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隨著廬州大鼓、淮河大鼓等安徽大鼓書成為省級非遺,劉學文作為傳承者之一,擔負起培養新人的重任,多年來,他免費培訓學員80多人,正式收徒5人。“師傅講,沒有3年打磨,真入不了這個門。民間曲藝要學得好,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2018年到鴉窩村工作的程翔説,他剛來村裏工作就跟著劉學文學藝,如今已經能跟著師傅的鼓點説唱了。

  如今,“學文大鼓”鏗鏘動人的聲音飄蕩在鄉間田野,奏響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動人樂章。(安徽日報 記者 羅寶 通訊員 杜陳陳)

編輯:劉旭東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