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13個文旅項目擬入選國家級名錄
來源:昆明日報  |  2022-09-07 09:07:33

雲南13個文旅項目擬入選國家級名錄

觀眾體驗撒尼刺繡技藝。 石林風景名勝區管理局供圖

  9月5日,記者從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獲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日前公示第一批全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名錄,雲南13個項目擬入選。公示截止日期為9月9日。

  今年7月,第一批全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選項目遴選工作啟動。第一批全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選項目遴選名額為200個,分為非遺旅遊景區、非遺旅遊小鎮、非遺旅遊街區、非遺旅遊村寨4個類型。在雲南擬入選的13個項目中,玉水寨景區、孟定芒團景區、普洱那柯裏茶馬驛站景區擬入選非遺旅遊景區,雙廊非遺旅遊小鎮、鶴慶新華銀器小鎮、孟連娜允古鎮、諾鄧千年白族古村擬入選非遺旅遊小鎮,喜洲古鎮白族特色非遺旅遊街區、巍山南街非遺旅遊街區、普洱茶馬古城旅遊小鎮、建水紫陶裏漢唐文化街擬入選非遺旅遊街區,老達保拉祜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彌渡縣密祉鎮文盛街村擬入選非遺旅遊村寨。

  在2021年國務院公佈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中,雲南22個項目入選,入選數量排名全國第二。截至目前,國務院公佈雲南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27項,其中傣族剪紙和格薩(斯)爾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雲南省政府公佈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41項,各州市政府公佈州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015項,各縣(市)區政府公佈縣(市)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766項。

  從非遺項目傳承人來看,雲南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25人、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419人、州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568人、縣(市、區)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2563人。為強化數字化保護記錄,目前,雲南已建立國家級、省級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數據庫,完成6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資源的全面數字化記錄保存,並開展7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雲南還發佈10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合理利用非遺資源推進旅遊産品品質提升。(昆明日報首席記者 李思凡報道)

  連結

  “石林世界自然遺産地社區可持續生計”項目成果展示 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

  9月5日,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在北京落下帷幕。服貿會期間,昆明市石林縣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對“石林世界自然遺産地社區可持續生計”項目成果進行展示。

  本屆服貿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置展覽,紀念《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通過50週年,介紹其開展的重點工作,並特設石林非遺歌舞文化演出及撒尼刺繡非遺體驗環節。身著彝族服飾的非遺傳承人載歌載舞,情歌對唱、月琴彈奏、木葉吹奏等石林非遺文化宣傳活動吸引觀眾駐足觀看。一旁的繡娘飛針走線,一些觀眾坐下來,與繡娘一起體驗撒尼刺繡技藝,了解石林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共享世界遺産地非遺文化保護成果。

  2007年,石林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系列遺産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石林擁有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其中彝族(撒尼)刺繡于2008年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201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國世界遺産地保護和管理》項目框架下,發起“遺産地社區可持續生計”活動。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石林簽訂為期3年的項目3期合作協議,通過能力建設、文化交流、舉辦大賽、參加展會等活動,提升公眾對石林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認知,提升撒尼刺繡産品的文化內涵,提高刺繡産品附加值,增加當地刺繡手工藝人及其他社區居民收入來源,對推廣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促進石林遺産地保護和管理起到積極作用。(昆明日報首席記者 李思凡 通訊員 趙國洪報道)

編輯:張科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