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雲南這十年”系列新聞發佈會·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場發佈會舉行,雲南省生態環境廳督察專員曹永恒表示,自1958年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地——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以來,全省已建設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362個,全省90%典型生態系統和80%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一大批瀕臨滅絕的物種獲得新生,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一大批瀕臨滅絕物種獲新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自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曹永恒介紹,自1958年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地——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以來,全省已建設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362個,積極創建亞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貢山等國家公園,建設全國唯一、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野生生物種子庫——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以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和離體保存為輔的保護體系日趨完善,全省90%的典型生態系統和80%的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
在珍稀瀕危特有物種保護中,雲南省實施珍稀瀕危、極小種群和特有物種的拯救、保護、恢復工程,一大批瀕臨滅絕物種獲得新生。曾經在滇池野外滅絕的滇池金線鲃人工繁育成功,重新引入滇池後種群數量不斷擴大,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功範例。
雲南森林蓄積量居全國前列
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田建宏介紹,2021年以來,雲南全面推行林長制,建成從省到村五級林長體系,設立各級林長36999人。建立總林長令發佈、“林長+警長”“林長+檢察長”、林長巡林任務清單和重點工作問題清單等工作機制,森林草原資源保護工作更加系統。在省級林長示範帶動下,各級黨委、政府愛林護林積極性不斷激發。10年來,雲南森林面積從2.84億畝增長到3.03億畝,森林蓄積量由16.93億立方米增長到20.96億立方米,均居全國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雲南省協同推進民族文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把民族文化多樣性和傳統知識納入生物多樣性保護範疇,載入《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建立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充分發掘哈尼族梯田文化、納西族東巴文化等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密切相關的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發揮少數民族文化和相關傳統知識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作用,開啟了“民族文化促進自然保護”“自然保護促進民族文化傳承”的雲南模式。
極小種群物種保護成效顯著
在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保護中,雲南省探索開展自然保護地外的野生植物保護小區、野生動物社區公益保護地等多種模式,率先提出將極小種群物種集中分佈區納入“生態紅線”劃定範圍,並成功推動納入國家方案;大力開展極度珍稀物種棲息地修復,修復改造亞洲象食源地9000多畝、整合劃定綠孔雀棲息地保護範圍13.8萬畝、引入社會公益資金修復滇金絲猴棲息地8400多畝。雲南省系統構建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體系,完成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第一個十年規劃。
10年來,全省重點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率分別達到83%和77%。亞洲象增長到300多頭,滇金絲猴增長到3300隻左右,綠孔雀等旗艦動物數量穩定增長;華蓋木、毛果木蓮、漾濞槭等30種極小種群物種,通過就地、遷地和繁育回歸等搶救性保護措施得到保護。 (昆明日報記者 李丹丹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