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曲靖“魚米之鄉”稻熟魚甜 “米袋子”“菜籃子”雙豐收!
春有蠶豆花香,夏有稻浪滾滾,秋有稻香魚歡。如今,“魚稻共生、一田三收”已經成為雲南省曲靖市馬龍區張安屯街道走出的致富新路子。
張安屯街道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土地肥沃、水源優質。通過政策扶持引領帶動,在不改變水稻種植習慣的基礎上,近年來,張安屯街道積極推進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質水稻種植和水産品養殖,探索推廣田裏種稻、水裏養魚、魚糞肥田、魚稻共生的生態農業種養模式。其産出的大米和稻田魚,快速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村民龔富家今年種了4畝水稻,田裏放養了稻田魚苗。預計每畝可以産700公斤稻穀。稻田魚也有200多公斤。按綠色食品的計價算下來,僅此一項,一年就有三萬多元的收入。“稻田裏養著魚,所以我們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産出的綠色大米口感軟糯香甜。稻田魚自幼吃稻花、小蟲、雜草長大,肉質緊實、鮮嫩、清甜。大米和魚在市場上供不應求。”龔富家説。
深秋,村民陳發堂請來三四位好友,穿著雨鞋在田裏搶收稻穀。有的負責割,有的負責用收割機打稻穀,一畝田很快就完工。在轉收另一塊稻穀前,陳發堂拿出木棍和鐵絲網,將田間深凹處的魚塘圍了起來防鳥。後期,長大的稻田魚都匯聚於此。問他緣由,他説美味的稻田魚他捨不得賣,要留著和親朋好友慢慢享用。
“一田多收、一水兩用、穩糧增效、綠色生態”的效果在這裡的土地上得到了實現。目前,張安屯街道大力推廣的1000余畝混養水稻已進入收割期。稻田魚的銷售也非常火爆,賣價40塊錢左右一公斤,比同類魚價格翻了一番。與傳統種植相比,“魚稻共生”模式下每畝田可增收1600元。這種綠色生態農漁發展模式既保障了“米袋子”,又豐富了“菜籃子”,還能大幅減少稻田農藥和化肥使用量,降低農業面源污染,推動“農、漁、旅”充分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為切實助農增收,南方電網雲南曲靖馬龍供電局花費了不少心思。在下魚苗之前,為滿足魚稻養殖用戶魚苗供氧和視頻監控等用電需求,張安屯供電所實打實為老百姓做事情,積極開展了業擴介面延伸。張安屯供電所副所長徐躍波給出的數據顯示,近3年來,該所開展了業擴配套項目121項,投入資金近50萬元,架設了近6千米的400伏和220伏線路到田間地頭。
除了農戶,稻米加工企業類用戶也很是感謝供電所。就拿金豐源家庭農場來説,他家除了開展稻魚大規模種養殖,還設有一個加工廠,用的是一台容量為250千伏安的變壓器。廠區季節性用電負荷明顯,秋收時節搞加工多,而在非稻穀收割季節基本不用電。加之其因規模未達預期,用電負荷不大,由此導致配變損耗較大,用電不經濟。為減輕企業負擔,助力當地魚米品牌做大、做強,張安屯供電所建議農場老闆楊家有將供電方式由高供低計改為了低供低計,如此,每年可節約電費約2000元。
賞萬畝稻浪、品香米甜魚,搞攢穀子、摸稻穀、嘗新米、賞梯田活動,舉辦摸魚節,當下,推廣生態鄉村旅遊的張安屯街道正煥發出勃勃生機。(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 蔣瓊波 通訊員 阮松萍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