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晉寧區魯黑村:融合發展美麗經濟
魯黑村航拍 供圖
新穎別致的夯土房、統一新建的商鋪、乾淨衛生的街巷、竹樓式的餐廳、遮天蔽日的古樹……“別人花錢去旅遊,我們就住在景區,幸福指數就是高。”晉寧區二街鎮魯黑村村民們常説。近年來,魯黑村以壯大村集體經濟為突破口,培育出一條依託綠色生態資源、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振興新路徑。短短3年,村集體經濟實現從零到年均百萬的躍變,農民人均收入增長了2.4倍。
鄉村不缺資源,缺的是喚醒資源的人和資金。魯黑村選好帶頭人,帶著大家建立合作社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全村幹部和黨員凝聚合力,村黨組織牽頭成立合作社,建立“黨組織書記+鄉村CEO”雙帶頭人管理機制,村集體、集體經濟成員、運營公司按比例分紅,探索集體資産量化確權併發放股權證,帶動全村90%以上村民參與入股,籌集股金42萬元,每年人均分紅1100元。
魯黑村聚焦産業轉型升級,突出在地化優勢,以遊客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産業發展鏈網。
以“雲南夯土第一村”為特色品牌,新建綠色夯土建築22幢,營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村落氛圍,既留住了民風民俗又留下了美麗鄉村;開發“包山拾菌”項目,發包林地5784畝,增加村集體經濟61萬元;流轉土地135畝,建成藍莓、蘋果、冬桃、櫻桃迷宮,形成了季季有“賣點”的農文旅産業鏈條;利用村內閒置土地,打造“外婆家的菜園子”品牌,在房前屋後種植白菜、蘿蔔、黃瓜、番茄等蔬菜,形成從採摘到舌尖“零距離”的農家樂;打造魯黑鹹菜非物質文化遺産品牌,建起彝家傳統鹹菜坊,讓遊客體驗從採摘到清洗、加工、製作的全流程;彩色洋芋、趣味藍莓、鹵腐、土豬腌肉等為代表的“紅土地的味道”系列農産品,逐步成為周邊市場的新寵……
村子開展了一系列“文産+節慶”活動,深度培育文化産業,打造以秘境精靈“阿魯”“阿黑”為代表的魯黑文創文化,開發出多種文創産品,進一步擴大魯黑知名度;舉辦“豐收節”“鄭和文化節魯黑分會場”“燒烤節”“摸魚節”等節慶,魯黑村成為旅遊名村;通過對鄉村文化元素的挖掘利用,讓文化旅遊項目為鄉村“造血”。(雲南日報記者 黨曉培 實習生 張漢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