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黃山:一條魚的兩種“吃法”
來源:安徽日報  |  2022-10-31 09:22:47

  原標題:池州、黃山兩地通過不同路徑,將鱖魚文化和産業發揚光大,各具特色、各領風騷——一條魚的兩種“吃法”

  作為産自華夏大地的優質魚類,鱖魚廣泛分佈于全國各大水系。

  曾棄官隱居黃山市黟縣赤山鎮(今祁門縣祁山鎮)石山塢的唐代詩人張志和,復遊吳越山水,最後來到浙江湖州城西的西塞山漁隱。在此,他寫下了著名的詞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鱖魚的文化意象就此深入人心。

  鱖魚

  美味與美譽的完美結合

  鱖魚諧音“貴”“余”,在中華傳統文化裏寓意富貴有餘。在淡水魚中,鱖魚屬於肉食性魚類,只吃活魚,是水族中的王者,也是上等優質淡水食用魚類之一。

  張志和雖然最終在西塞山漁隱,但其曾隱居的黟縣石山塢,與我省另一個著名鱖魚産地——出産“秋浦花鱖”的池州僅一山之隔。

  相傳南朝梁文學家、梁武帝長子蕭統在其封地秋浦縣,組織文人雅士編撰《昭明文選》時,因喜食秋浦河的鱖魚,並以其水好魚美,封其水為“貴池”,遂改秋浦縣為貴池縣。

  曾5次遊歷秋浦河的李白,寫下《秋浦歌十七首》,秋浦河因此聲名大振,被譽為“流淌著詩的河”。此後,歷代文人紛至遝來,尋幽訪勝,品美味、著詩詞,而産自秋浦河的鱖魚也因此名揚四海。

  有“宛陵先生”之稱的宋代宣城詩人梅堯臣,與一代文豪歐陽修志趣相投,共同推動北宋詩歌革新運動,並稱“歐梅”。梅堯臣在招待歐陽修時,用的就是味美肉細的鱖魚。

  産自秋浦河流域的“秋浦花鱖”屬長江水系翹嘴鱖魚,又稱“桂花魚”。受氣候、水質以及溫度等環境的影響,翹嘴型的“秋浦花鱖”,自古以來就只在秋浦河流域定居並繁衍生息,形成特異種群,具有地方特色。2002年,經安徽農業大學專家測定,“秋浦花鱖”的酶帶比其他地方鱖魚多出兩條,是一個優良獨特品種。

  “秋浦花鱖”經過多年個體選育和提純復壯,已具有遺傳性狀穩定、抗逆性強、子代生長速度較快的特性。

  據考證,徽菜名品“臭鱖魚”最初就是取貴池鱖魚為主料,加上諸多配料烹制而成,鮮嫩、醇滑、爽口,味感獨特、經久難忘,成為徽菜的代表作。

  池州

  “秋浦花鱖”,帶富一方

  今年83歲的錢葉周,為鱖魚忙碌了一輩子。

  “20世紀80年代初,在當時的池州行署漁業部門指導下,我們就著手研究鱖魚親本選育與苗種規模化繁育研究。”錢葉周回憶説,在農業部門指導下,由他主導培育的“秋浦雜交斑鱖”成功申報國家級水産新品種,填補了安徽省國家級水産新品種空白。

  如今,錢葉週一手創辦的池州市秋浦特種水産開發有限公司,已成為國家級鱖魚遺傳育種中心、全國現代鱖魚種業示範場、國家水産種業陣型企業、中國水産種業“育繁推”一體化優勢企業、安徽省省級水産良種場等。這裡出産的“秋浦花鱖”系列種苗、鮮活鱖魚暢銷全國各地,遠銷韓國、日本與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廣受消費者喜愛。

  近年來,池州市把産業振興擺在鄉村振興的突出位置,依託優質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自然資源,建設“精”“特”“優”的農業産業體系,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産業。

  2021年,該市將綠色食品産業列入重點推進的八大新興産業之一。其中,鱖魚産業作為農業特色、優質産業之一,在鱖魚良種繁育、綠色健康養殖、精深加工和公共品牌塑造上尋求突破,注重發揮鏈長企業、群主企業的帶動作用,提升附加值,推動行業資源聚合,不斷促進産業協調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2021年11月20日至22日,第五屆中國國際現代漁業暨漁業科技博覽會在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博覽會上,池州市被正式授予“中國鱖魚之鄉”稱號。

  “公司研發的鱖魚新品種——‘秋浦雜交斑鱖’‘秋浦斑鱖’‘秋浦豹花鱖’均實現規模化生産。去年,公司鱖魚種苗及成品鱖魚實現銷售額超1億元。”錢葉周告訴記者。

  目前,秋浦特種水産開發有限公司具有年繁殖2釐米至10釐米的“秋浦”牌鱖魚苗種6000多萬尾、商品鱖魚200多噸的生産能力,是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鱖魚苗種繁育基地、首批國家級水産健康養殖和生態健康養殖示範區以及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産品生産供應基地。

  如今,在池州市貴池區、東至縣、青陽縣均形成了産業相對集聚的鱖魚優勢産區,造就了一大批鱖魚養殖能手和勞動大軍。該市已設立43家國家級水産健康養殖示範場,建成10余家省級休閒漁業示範基地,創建13家省市級水産龍頭企業,註冊認定40家漁業家庭農場、10家水産專業合作社。

  2021年,池州市鱖魚養殖面積3.3萬餘畝,全市鱖魚年産量0.67萬噸,産量居全省第1位;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鱖魚種苗繁育和供應基地,鱖魚産業年總産值5億元。2022年上半年,該市鱖魚養殖面積達到3.6萬畝。

  黃山

  “臭鱖魚”,産業興旺

  “聞起來臭,但是吃起來很香。用筷子把魚肉撥開,它的魚肉呈蒜瓣狀,一片一片,很細嫩很鮮美。”這是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對徽州臭鱖魚的描述。

  徽州多山,不産鱖魚。明清時期,外出的徽商為了讓家人品嘗長江河鮮,就把鱖魚抹鹽後裝入木桶運輸,以防止腐爛變質,久而久之創造出“臭鱖魚”這一徽州標誌性美食,成了徽菜菜係的經典名菜。

  “無徽不成鎮”。隨著徽商的崛起,徽菜也走出大山,那一口“臭”名遠揚的“臭鱖魚”,成為外鄉人津津樂道的徽州味道。

  改革開放後,徽州撤地建市,變成世界知名的國際性旅遊城市,“臭鱖魚”不僅是一個傳播徽州文化的媒介,也是一份面向全國乃至世界人民的“邀請函”。有眾多遊客慕名而來,只為了這一口“聞著臭、吃著香”的地道美味。

  近年來,黃山市把推進徽菜産業高品質發展作為傳承創新徽州文化、發揮消費基礎作用的重要舉措,舉辦徽菜産業發展大會,組織實施徽派美食行動和徽廚創業工程,創建徽廚技能大師工作室,常態化舉辦徽菜産業發展大會、徽菜烹飪技能大賽、創新大賽、技藝傳承大賽、地標美食評選大賽、美食嘉年華等活動,推動資源整合、産業集聚、業態創新。到去年底,黃山市擁有規模以上徽菜餐飲品牌企業200多家,一般餐飲店近萬家,餐飲業總收入和徽菜食材銷售均約為80億元。

  “‘臭鱖魚’的臭,是魚的蛋白質經過腌制後,轉化而來的一種氨基酸所散發出的氣味。”黃山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張根東告訴記者,去年,黃山市聯合中國烹飪協會舉辦徽州“臭鱖魚”烹飪大賽,120名徽菜大師同場競技,融合時尚創意、創新烹飪方法,讓“臭鱖魚”這道經典徽菜化身“舌尖上的藝術品”。同時,創新推出了幹鍋“臭鱖魚”、漢堡“臭鱖魚”、醬香“臭鱖魚”、窖香鱖魚等菜品,以滿足年輕人的口味需求。

  2012年,付國兵等3位屯溪小夥子合夥做起了“臭鱖魚”的加工和銷售。他們每年加工銷售“臭鱖魚”近200萬公斤,通過線上線下銷往全國大多數省份,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

  2017年,他們又創辦了“徽三説”餐飲公司,先後在全省各地開設了20多家連鎖店,吸納了600多人就業。今年1月,“徽三説”與皖新傳媒合作創辦皖新徽三食品供應鏈有限公司,投資5億元建設集生産加工、倉儲物流、會展等於一體的現代物流園,以工業化思維、定制化開發,結合觀光、研學、工業旅遊展示徽州各類優質食材,打造黃山“臭鱖魚”文化體驗及旅遊的行業標杆基地,力爭把“臭鱖魚”産業推上市。

  黃山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2021年底發佈的中國徽菜——徽州“臭鱖魚”産業發展大數據顯示:全市徽州“臭鱖魚”生産企業近50家,經銷商500多家,年産值約40億元,帶動就業5萬餘人,産品遠銷東南亞、歐美和日本等地。

  “目前,黃山市‘臭鱖魚’的加工原材料主要來自廣東,如果池州市的鱖魚養殖規模能再繼續擴大,滿足黃山市對‘臭鱖魚’加工原料的需求,黃山市既能實現就近採購,又能形成兩地産業鏈條互補,讓‘秋浦花鱖’這一優良品種,更多地造福兩市人民。”黃山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説。(安徽日報 記者 吳江海 徐建 阮孟玥)

編輯:劉旭東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