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社火的人和他們的馬兒
來源:寧夏日報  |  2022-11-03 09:53:29

演社火的人和他們的馬兒_fororder_截屏2022-11-03 09.40.22

巡演的馬社火表演。

演社火的人和他們的馬兒_fororder_截屏2022-11-03 09.40.36

在新和村裏“遛彎”的馬兒。

演社火的人和他們的馬兒_fororder_截屏2022-11-03 09.40.45

非遺傳承人趙世榮維修元帥頭飾。

演社火的人和他們的馬兒_fororder_截屏2022-11-03 09.40.53

新和村360°旋轉相框。

演社火的人和他們的馬兒_fororder_截屏2022-11-03 09.41.05

馬社火演出需要的服裝和道具。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對今後一段時期的文化、文藝工作作出了綱領性指導。尤其是,報告中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更是再次闡釋了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和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

  19匹身形勻稱、肌肉結實、鬃毛泛著油油亮光的駿馬,個個昂首揚尾,擁擠在馬場裏,奮力嘶鳴、奔騰、跳躍……自然捲曲的鬃毛來回抖動,在脖子上拍打鼓點,為此起彼伏的鈴鐺聲伴奏,似乎要吹響即將衝出圍欄的號角。

  只見那氣勢襲來,如驚濤駭浪般不可擋。衝鋒、碰撞、搏擊的酣暢雄姿,在陰沉的天空下打破了隆德縣陳靳鄉新和村的恬靜。

  這一次,趙世榮是絕對不會讓馬兒們出去的。

  原因還得從2018年的初秋説起。連著幾天的大雨下得讓人心慌,頑皮的馬兒趁趙世榮不注意跑進山裏,山路泥濘曲折,難以行走。這麼久馬兒沒回來,怕是凶多吉少了,但他還是抱著一絲希望進山尋找。下午時分,忽然有一種直覺,讓趙世榮在一處草木茂盛、易進難出的山溝處,看見幾塊被雨水浸濕的骨頭。他心頭一緊,“大小5匹馬,被成群‘土豹子’咬得血肉模糊。”那之後趙世榮心裏就多了一道坎,他能做的就是好好照顧“馬二代”,不讓“馬一代”的悲劇重演。

  不好養的馬兒

  “養馬是草原子,養騾子是料倉子。馬喝水、吃草操心不到就肚子疼呢。脾氣上來就搶料吃,踢人,連表演也撂挑子。”一群馬,有一兩匹性子剛烈,調皮不聽話。還有幾匹馬兒見多識廣,聽到車踩油門加油的聲音也加速,車減速馬也減速,不知是和車比賽還是和自己較勁。群馬全靠頭馬帶。一個馬群始終保持一匹頭馬的領導權,搶奪的方式就是打架。“種馬咬山馬,一跳上去就往死咬。”説這話的時候,趙世榮正注視著吃草的馬兒們。

  “馬的性格不一樣,也有不合群的,就像人一樣,也有小團隊。”趙世榮指著對面吃草料的馬群説,“最大的黑馬五歲,小一點的三四歲。你看那匹小黑馬,經常就是孤零零的一匹,以前還和其他馬同行,後來老有矛盾,就像人鬧彆扭一樣,也倔,索性就自己玩。”環視了一圈又指著兩匹黃色的馬説,“這兩個年齡相倣,幹啥都在一起。還有那4個,是一個小團隊,經常聚在一起,不落單。”

  撒嬌是小馬駒的特長,“看到我就過來蹭衣服,把馬屁股支過來讓撓。”等趙世榮輕輕拍幾下,小馬駒再乖乖地轉身把頭貼到他的掌心,溫馴得像是從來沒有倔強過。其他的馬兒看到也不甘示弱,紛紛過來簇擁著趙世榮,和倔強時的表現天差地別。

  除了撒嬌,馬兒們還有一個絕活讓趙世榮又愛又心疼——馬社火。

  馬社火是在馬背上演出的社火。一方面,要根據劇中穿戴要求,用綾羅綢緞裝飾馬身、馬頭、馬脖子,披紅戴花裝扮馬兒;另一方面表演者在隨機應變做不同姿態時,要雙腳踩蹬,立於馬上,手持刀、矛、劍、戟等道具。馬兒因此成為重要的角色之一,需承重100多斤。每到冬天,他看到演員站在馬背上表演,精瘦的馬兒邊走邊馱著人和服裝道具,愈發心疼,暗下決心:一定要養好它們。

  養馬的人

  那麼,趙世榮是誰?

  這事兒還得從2013年之前説起。“隆德縣那時候過年沒什麼能玩的,就只有馬社火了。”按照當地的傳統習俗,馬社火正月初九“出窩”,農曆正月二十三就鳴金回窩,不再表演。因為愛看馬社火,鄉里人總是數著日子盼,在農事消閒中盼到一年一次的馬社火,但往往還沒看夠就結束了。沒看到馬社火表演的“粉絲們”只能抱憾一年,等第二年再看。隆德縣陳靳鄉新和村的趙世榮就是每年在“扎高臺呀耍社火,娃娃壓成一摞摞,老漢笑成背鍋鍋,小夥鬧成一窩窩,女子心野懶做活”的順口溜中成長起來的。

  趙世榮曾在部隊裏做過文化幹事,擅長吹拉彈唱,“過去唱樣板戲、打快板、説相聲,通過黑板報給各村宣傳政策、發通知,選文化傳承點,馬社火就是當時的文化傳承點之一。”馬社火需要馬匹演出,都是從養馬的村戶家裏組織,“那時候馬都是富人養的,所以凡是能馱(東西)的都可以演,各村都有。”然而,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移民搬遷、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尤其是農村人口進城務工等因素影響,驢和騾子漸漸不見了蹤影,更沒人填草喂料,養馬農耕。

  演馬社火的馬匹越來越少,難以為繼。

  “後來沒馬了,也就沒人再表演馬社火了。”從部隊退役後,趙世榮不忍民間文化藝術瀕臨失傳,想從自己家組織馬社火。不僅養馬,他還潛心研究馬社火。他精通秦腔、樣板戲的戲曲編排,經常被請到各村講授排戲、組織馬社火,對馬匹養殖、社火馬兒們的造型擺布越來越精通。

  “頭一年只買了幾匹馬,連桿子都沒有。第二年有馬沒馬車,有新想法也做不到。”起初,參與者演一場給50元補貼,有的人演出結束就扔了服飾,下一場也不來了。趙世榮組織一場馬社火,沒有收益和好處。他不僅要自己搭錢養馬、組織表演,還要自己做頭飾和道具的維修,為此每年要付出10多萬元。

  趙世榮埋頭只做傳統文化傳承工作,從村裏的非遺傳承人,成長為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最終成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典型人物。

  文化傳承的背後是自信

  馬社火成為新和村最核心的吸引力,為村子帶來了不錯的年收入。每個節日都有表演,規模有大有小,常年有學生、遊客們親身體驗:照著臉譜一絲不茍地化裝,穿上戲服,跨上馬背,行走在村道上。那一刻,他們仿佛穿越到古代,一個個成了紅臉的關公、黑臉的張飛、花臉的曹操,還有那英姿煥發的趙子龍、巾幗不讓鬚眉的穆桂英,英雄遠征的豪邁感油然而生。從白天的表演到晚上的篝火晚會,文化自信,讓他們愛上了神奇的馬社火。

  想要將馬社火傳承好併發揚光大,還要走出村子,走到其他景區尋找更大的市場。

  隆德縣文旅廣電局每年通過政府購買的形式,購買30場次馬社火表演,應用到文旅産業的發展中。今年7月9日,在紅崖老巷子景區,隆德縣文化旅遊廣電局舉辦了“清涼隆德行·相約老巷子”非遺巡演、體驗活動。新和村村民現場裝扮並表演馬社火,邀請遊客參與騎馬表演、體驗等,使遊客親身感受高臺馬社火的魅力。此時,馬社火仿佛跨越時空界限,實現今人與古人思想最深層的對話與交流。

  每次遊客表演馬社火,都是六盤山中的一道靚麗文化景觀:在綠水青山相交的大道上,一支古裝隊伍如行軍般鏗鏘有力,領頭人大旗一搖,鑼鼓震天響起,議程官手揮羽毛扇,念詞擲地有聲,配合默契、整齊劃一。身披彩衣、頭裹彩巾、畫著臉譜的社火演員,正騎著頭戴紅花的馬兒向房車營地緩緩走來。遊客在參與馬社火表演時,潛移默化地增強了文化的參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

  馬社火深度融入鄉村旅遊,豐富著新和村避暑旅遊和年俗旅遊的元素,不僅解決了馬社火傳承經費不足問題,增加了村裏的經濟收入,還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導産業和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利用的成功案例。

  知所從來,方明所去。文化自有大美,更需自信以持之。這群馬兒于趙世榮、趙小龍父子而言,已不僅僅是傳承馬社火的重要角色,更是以夢為馬的同行者。

  好馬兒敢和養馬人頂撞,敢向平庸叫板,敢在泥潭裏雀躍,敢在逆境裏奮爭,敢直面背上的重擔,敢從零起步演好非遺,也會在一輪新的月亮升起之時靜立仰望。

  500多年前的風早已止息,新和村仍保留著演馬社火的習俗,愛馬的人和社火馬兒們的故事還在繼續……

  文旅融合中的馬社火

  看著父親年齡大了,身體和精力漸漸力不從心,從小耳濡目染、受到家庭氛圍熏陶的趙小龍接過了馬社火傳承的接力棒。

  2014年,新和村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基礎,發展鄉村旅遊基地,主要的表演項目就是馬社火。趙小龍和父親養的16匹馬兒開始走進村裏大型活動的舞臺。通過參加縣裏的社火大賽,得到縣領導的肯定,“馬社火發揚傳承好,就能讓遊客親身體驗,以此作為一個旅遊項目,宣傳推廣社火文化。”隆德縣補貼了19匹馬的購買費,又做了七輛馬車,解決了前期資金困難。

  隆德縣財政每年預算安排200萬元專項資金,通過舉辦社火大賽、培養傳承人、鼓勵部分地區村民養馬等方式,加大對馬社火等民間文化藝術保護力度。趙小龍就是培養的傳承人之一。

  自從隆德確定了自治區馬社火傳承基地後,文化活動從剛開始的每年一次,增加到30次。白天有夏令營研學、景區體驗項目,晚上有馬社火表演。有了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的專項資金,趙小龍入不敷出的燃眉之急得到緩解。

  有了資金和設備的加持,“人多得擠不過來,周圍攝像機都架滿了。”2021年,隆德縣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高臺馬社火)”。陳靳鄉新和村成為馬社火的傳承基地。

  想從隆德縣名目繁多、形式多樣的“國字號”社火中傳承發揚馬社火並非易事。500多年前,隆德人根據居住的地形、地理特點和條件,借助畜力將兩種不同的民俗社火巧妙地結合到一起,創造出了高臺馬社火。表演內容為古裝摺子戲,扮演的皆為戲中主要人物。如《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單刀赴會”“桃園三結義”等英雄故事,以及象徵平安吉祥的“四大靈宮”“劉海撒金錢”等。

  身為新和村黨支部書記的趙小龍,把馬社火作為新和村鄉村旅遊的招牌進行塑造,把馬社火當作新和村鄉村旅遊最大品牌進行經營。在隆德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趙小龍綜合開發新和村的鄉村旅遊。民宿、房車營地、水上樂園、篝火大戲、夏令營基地、農家採摘、暖鍋等旅遊項目一個一個做了起來,新和村鄉村旅遊火了起來,成為六盤山地區有名的旅遊村。

  記者手記

  蹚出一條文旅融合之路

  本報見習記者 楊玉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社火是中國民間一項傳統文藝遊演活動,是古老而普遍的風俗文化樣式。社火文化伴隨中華農耕文明的發展而産生、發展和成熟。它流行于中國各農業區域,尤盛于黃河流域的廣闊地帶。它所包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審美形式,是人們研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容忽視的部分。

  隆德縣“國字號”社火名目繁多、形式多樣,可追溯到元明時期。隆德人對社火的喜愛從高臺馬社火的衍生就能看出來——根據居住的地形、地理特點和條件,借助畜力將兩種不同的民俗社火巧妙地結合到一起,創造出另一種傳統民俗文化藝術形式。

  近年來,隆德縣文旅廣電局深入推進文旅産業市場、資源、要素等多方面融合,加速文化資源的旅遊化開發和文化創意的商業轉化。依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國字號”名片,組織高臺馬社火等非遺傳承人進行文創産品展示、非遺表演,不斷提煉凸顯隆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産經典元素、産品創新、標誌性符號、民俗體驗等,吸引遊客來隆德縣觀光體驗,激發群眾保護文化遺産自覺性。

  時至今日,文化自信讓更多的“趙小龍們”主動傳承,敢於傳承。將神秘而複雜的符號意義,承載于臉譜之上,重新呼吸。做傳承與發揚的接力,借助旅遊産業市場、資源、要素等多方面融合發揚,深入推進文旅産業融合,加速文化資源的旅遊開發,文化創意的經濟效益轉化和旅遊資源的文化滋養。讓原本只在過年才表演的馬社火,成為當地的藝術大觀。

  人們看到,社火文化因深度參與鄉村旅遊,蹚出了一條文旅融合的長效之路。(寧夏日報見習記者 楊玉瑛 文/圖)

編輯:郭建國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