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東川區實施人才振興計劃 引培結合促高品質發展
東川城市新貌
近日,東川區制定出臺《關於實施人才振興計劃促進東川高品質發展的意見(試行)》,以全面實施鄉村人才振興戰略為動力,創新完善人才培育引進工作機制,不斷激發存量人才潛能,發揮增量人才作用,為幸福美麗新東川建設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實施高層次緊缺人才招引計劃。聚焦現代特色農業、銅基磷基新材料、綠色循環經濟、文旅休閒康養、商貿物流等重點産業,聚焦教育、醫療、文化等重點領域,引進省級及以上人才計劃入選者,引進省級及以上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學術學科帶頭人、首席科學家等,簽訂5年以上合同,給予每人最高50萬元的生活補貼。通過兼職挂職、項目合作、科技服務等方式,引進博士研究生、副高及以上職稱、高級技師等人才,符合相關條件的給予每人每年最高30萬元補貼。在鄉村振興、産業發展、教育醫療、經濟金融、規劃建設、工業科技、文旅商貿、生態環保等領域,引進40周歲及以下全日制普通高校博士研究生,引進35周歲及以下全日制碩士研究生,“雙一流”高校(學科)或教育部直屬6所師範院校大學本科緊缺人才,符合相關條件的給予相應生活補貼。
實施黨政人才培育計劃。每年選派不少於20名優秀年輕幹部輪崗交流挂職,20名幹部到鄉村振興、産業發展、項目建設、招商引資、營商環境、信訪維穩、城市管理、基層黨建、紀檢巡察等重點領域進行全流程跟蹤培養鍛鍊。確保區管30歲以下正科級年輕幹部動態保持在2名以上,28歲以下副科級年輕幹部動態保持在10名以上,每年培養選拔任用女幹部、黨外幹部各10名以上。設立東川區專業化幹部培育專項基金,區級財政安排初始資金30萬元,對取得博士研究生學歷學位“雙證”、碩士研究生學歷學位“雙證”、在職研究生學歷的,分別給予相應補助。
實施産業振興人才激勵計劃。每年向鄉鎮選派挂職科技副鄉鎮長,向“東川雁陣”鄉村振興示範村及“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特色産業發展示範村選派村委會科技副主任,並實現全覆蓋。聚焦花椒、大蒜、高山中藥材、草食畜養殖、“東川大洋芋”、小江特色果蔬六大産業,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力度,對成功申報為市級以上示範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積極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的,給予最高30萬元的一次性産業獎補資金。強化勞務經紀人、就業帶頭人隊伍建設,對組織轉移並穩定就業人數在10人以上的勞務合作社,給予最高不超過30萬元的一次性補助。堅持以工業企業人才缺口需求為導向,制定併發布引才目錄和項目榜單。建立高校、職業院校與企業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為工業企業持續引進、培育、儲備銅基新材料、磷基新材料、綠色建材、裝備製造等重點産業人才。
實施公共事業人才提振支持計劃。實施“教育骨幹培育工程”,抓好骨幹校長、骨幹班主任、骨幹教師、骨幹學科帶頭人及新教師年度專項培訓。高品質建設區級名校長基地,完成區級名師工作室覆蓋所有學科建設任務。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切實把在鄉村學校任教1年以上的工作經歷作為申報高級職稱的必要條件。推進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提質增效,加大對鄉村醫生培訓力度,開展鄉村醫生“學歷提升行動”。鼓勵社會工作人才爭優創優,進一步提升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慈善、殘障康復、優撫安置、醫療衛生、青少年服務、司法矯治等社會工作人才政治待遇。
實施科技攻關推廣應用人才扶持計劃。全力支持企業投資技改、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本土企業取得一定科研成果,有相關科技論文發表或取得國家專利的,或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帶動當地産業規模化發展並創造較好經濟效益的,給予最高50萬元的一次性補助。推進院校合作、院院合作或院企合作中的學科科技成果轉化及新技術應用,對於轉化為臨床效益的科研成果,按不高於學科創收30%的比例,獎勵學科團隊或者幫扶團隊。對納入國家級、省級、市級重點學科(專科)建設的,最高給予50萬元的經費補助。
打造尊才愛才留才用才的發展環境。建立健全人才舒心配套機制措施,完善引進人才配偶就業、子女入學、醫療社保等綠色通道服務。探索建設“人才公寓”,推進“東川雁陣人才貸”,開展“東川頭雁人才”評選活動。分領域分層次建立“人才信息庫”實行動態管理、精準服務,區級財政每年至少統籌500萬元予以保障。把人才資源開發績效列入各級黨政“一把手”年度工作目標,真正優化“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的工作方式方法。(雲南日報記者 茶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