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陽縣小流域綜合治理成效顯著
來源:寧夏日報  |  2022-12-21 11:49:36

原標題:前人栽樹植綠添“顏值” 後人培業擴産增“價值”

前人栽樹植綠添“顏值” 後人培業擴産增“價值”_fororder_截屏2022-12-21 11.25.56

彭陽縣小流域綜合治理成效顯著

前人栽樹植綠添“顏值” 後人培業擴産增“價值”_fororder_截屏2022-12-21 11.26.05

彭陽縣小流域綜合治理成效顯著

  説起小流域綜合治理,彭陽縣不僅是寧夏的一面旗幟,其生態建設經驗在全國黃土高原類型區也是一個樣板。40年的堅持不懈改土治水、植樹造林、治窮致富,曾經“無雨苗枯黃,有雨泡黃湯”的溝壑殘垣披青挂綠、水清地平,“顏值”飆升。

  在時間緯度上,生態文明是一個發展的歷史過程,其建設之路永無止境。如今,彭陽縣以小流域綜合治理推動生態建設提質增效,促進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觀花賞景,養蜂種果,培育延長生態産業鏈,努力將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

  彭陽縣紅河鎮紅河村村民王強,小時候摘杏子、曬杏幹、砸杏仁,賣了錢賺學費。2015年,他回家鄉承包了400畝山林,將矮小的山杏嫁接成紅梅杏,保養了幾年光景,光漲年齡不長個的“老頭樹”棵棵出落得遒勁有力。“遇上好年景,一茬紅梅杏能賣70萬元。”

  “這兩年,霜凍頻繁,縣裏指導我們防霜凍,樹下再種些板藍根、柴胡等中藥材。”王強告訴記者,彭陽紅梅杏銷路暢通,産業興旺,一定能給群眾帶來好“錢”景。

  綠色中藏著寶藏,彭陽縣正華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喜奎深信不疑,2018年,他從糧食、山杏核、桃核代收購銷迅速轉入桃仁、杏仁粗加工,從年加工500噸擴大到年加工3000多噸。“這漫山遍野的樹,是我開加工廠的底氣。以前,我們收來賣出去,如今我們有優質貨源,外商來這裡採購。”12月2日,楊喜奎告訴記者,果仁脫皮、脫苦進行深加工,利潤還會增加20%,他們明年將繼續考察市場、開發客戶,做好深加工準備。杏幹、杏肉、苦杏仁精油、果木活性炭、木醋液……寧夏雲霧山果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席維平曾告訴記者,漫山遍野的野山杏、山桃渾身是寶。過去由於人才匱乏、生産技術落後,開發利用率不高。“如今,隨著我們進行精深開發杏産品和循環使用的條件一步步成熟,相信生産、研發、銷售的短板將很快破解。”

  在彭陽人眼裏,花已不是花,是美好甜蜜的事業。孟垣鄉小石溝村陳澤恩大學畢業回鄉創業,通過“基地+合作社+協會+農戶”的産業鏈模式,為鄉親們定期舉辦養蜂技術培訓班,上門為鄉親們做技術指導,手把手傳授養蜂技術,把當地傳統的蜂産業提高到一個新的發展水準,全鄉中華蜂養殖發展到520戶4800多箱,年産蜂蜜5萬多公斤,産值700多萬元。“搞深加工,做護膚品,發展旅遊産業……”陳澤恩對未來做好了規劃。

  城陽鄉引進陜西海升集團在澇池村、長城村流轉土地2500畝,以“龍頭企業+村集體+基地+農戶”的模式,合作建設寧夏面積最大的矮砧密植蘋果園區,有效解決相鄰7個村農民增收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問題;從每年3月開始,紅河鎮紅河村54歲的張銀霞在500畝矮砧密植蘋果基地、生態休閒觀光采摘園工作,鉸枝、挖苗、套袋、摘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這樣幹一年划算嗎?”記者問。

  “划算呢,1年有2萬元的工資,流轉了6畝地,每畝費用500元,主要是不走遠就能掙錢。”

  2021年底,彭陽縣林木保存面積達175萬畝,森林覆蓋率34.31%,年減少入黃泥沙量1087萬噸。累計治理小流域90條1879.9平方公里,新修梯田95.48萬畝,其中高標準旱作梯田33.85萬畝,流域治理程度80.58%。

  “綠色”增強了當地發展的能力。彭陽縣通過種植飼料玉米搞青貯氨化、種植牧草發展養殖業,全縣牛存欄9.5萬頭、羊存欄21.2萬隻,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引進試種新品種147種,推廣紅梅杏、矮化密植蘋果、花椒、核桃、金銀花等適宜品種40個,發展林草産業100萬畝,朝那雞、養蜂、小雜糧、中藥材、辣椒、食用菌等特色種養業規模不斷擴大。

  彭陽縣形成了百萬畝桃杏花海、百萬畝旱作梯田、百條生態示範流域等獨具特色的生態旅遊景觀,建成了“看山花、遊瀑布、賞梯田”的全域旅遊環線,成為彭陽縣一張亮麗名片。據了解,彭陽縣的“週末經濟”“假日經濟”形勢喜人,年均接待遊客61萬餘人次,實現旅遊社會收入4.5億元以上。(記者 裴云云)

編輯:郭建國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