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觀察丨深圳國際公益學院馬蔚華:中國企業在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2-10-17 16:28:11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鄭思雯

  國際在線消息:2015年9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通過了一份由193個成員國共同達成的成果文件,即“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其中包括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和169項具體目標,包括與貧困、不平等、氣候、環境退化、繁榮以及和平與正義有關的內容。原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行長兼首席執行官,現任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影響力指導委員會成員、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理事長、社會價值投資聯盟主席馬蔚華近日接受國際在線記者專訪時表示,企業是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關鍵責任方與主要貢獻者。

國際在線消息:2015年9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通過了一份由193個成員國共同達成的成果文件,即“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其中包括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和169項具體目標,包括與貧困、不平等、氣候、環境退化、繁榮以及和平與正義有關的內容。原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行長兼首席執行官,現任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影響力指導委員會成員、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理事長、社會價值投資聯盟主席馬蔚華近日接受國際在線記者專訪時表示,企業是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關鍵責任方與主要貢獻者。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馬蔚華  在《呂氏春秋·義賞》中有這樣一段話:“竭澤而漁,非不得魚,明年無魚;焚林而畋,非不收獸,明年無獸。” 馬蔚華表示,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就是中國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的“中國方案”。這其中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反映出人與自然之間共生、共存、共榮的辯證關係。  中國企業在推動可持續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表示,“企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合作夥伴,企業可通過其核心業務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做出自己的貢獻。”特別是隨著ESG成為當前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議題,企業踐行ESG責任,追求可持續發展已成全球大勢。 “可持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大多數都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産生的問題,企業可以從中發現問題、抓住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中國企業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主力軍與重要的動力。”馬蔚華表示,“中國企業應牢記新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堅持企業發展與環境、社會、治理的協調,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一致性,在每項經濟活動和每筆投資開始時,從戰略規劃到戰略實施,每一項經濟活動、投資行為都要注意經濟、社會、環境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減少問題的發生,減少治理成本,最大限度地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這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同時,馬蔚華也提到,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中,企業本身也加快自身的轉型升級,與國家、與時代同頻共振,成為一個能夠可持續發展的企業。  融入時代大潮 企業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馬蔚華提到,可持續發展既有具體的目標,更是一個新的發展理念。“企業應當把它貫徹到從戰略到管理以及每一項具體經濟決策與實施的全過程中,要把SDG的17個目標、169個子目標與自己企業的戰略結合,變成自己企業發展目標和行動任務,並落實具體的行動措施。但光有這些還不夠。企業在實現可持續轉型過程中,還要做好兩件事,一是要做好可持續發展,包括ESG的信息披露。定期披露在落實可持續發展方向的成績問題和下一步措施。二是做好第三方評估,通過這兩項工作,促使企業真正轉變發展理念,切實履行社會責任,落實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一致。在這個過程中,第三方評估的作用很大。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只有將企業所創造的經濟業績、社會價值和環境效應,都納入到價值循環體系,才能釋放出海量的商機、激發起強大的活力。”馬蔚華説。  以教育推動商業、公益跨界融合與實踐落地 什麼是公益?公益就是大多數人的福祉和利益。馬蔚華坦言:“傳統的慈善捐贈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還要繼續發揚光大,但光靠這些解決不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必須用商業的模式、金融的工具和科技的手段,才能根本上解決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 因此,以教育推動商業、公益的這種跨界融合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也是一種新的投資方式,比如社會責任投資、ESG投資、影響力投資,都是這種新的投融資形式,統稱可持續金融。通過可持續金融,使企業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堅持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環境各種問題的發生,這樣可以大大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2021年10月29日在雲南西雙版納與深圳國際公益學院GSE全球社會企業家學者項目首期班同學分享交流  人類向善,這就是公益與商業融合的基本邏輯和大趨勢。據悉,作為一家致力於培養滿足中國和世界公益慈善需求的高級管理人才、推動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榜樣型慈善家、社會企業家和新一代公益先行者的機構,深圳國際公益學院一直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項目上探索實踐,打破界限,促進融合發展。 馬蔚華介紹,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的發起人都是中美知名的企業家和慈善家。學院成立之初,就致力於公益與金融和商業的結合,推出了“公益金融”“影響力投資”“ESG投資”等跨界課程,給公益慈善界學生講可持續金融、可持續發展;給企業家學生商業向善、ESG導向的商業模式創新等。從去年開始,學院舉辦了“GSE全球社會企業家學者”項目,吸引許多優秀企業家參與。推動跨界融合,對探索和解決可持續發展中的難題、推動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1年4月9日在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為EMP國際公益管理同學講授公益金融課程   2022年1月1日在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為EMP國際公益管理同學講授公益金融課與學員課間討論  比如,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創辦的“GSE全球社會企業家學者”項目,引進日內瓦大學可持續資産與財富管理金博課程體系,旨在培養具有全球商業領導力和強大社會創造力、擁有遠大願景和社會企業家精神,兼具高端學術水準的卓越社會企業家。GSE同學認為,這個項目的開發,既回應了國家政策,也為企業家更好地加入社會問題的解決中提供專業的教育路徑和跨界、互助學習的平臺,“改革開放40年,中國企業家推動中國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品質發展挺進;隨著十四五開局,企業家要更深入民生問題,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增長。” 可持續發展要求每一位國際社會成員成為先驅者和開拓者。GSE首期班的63名企業家,分佈在生物醫藥、能源環保、現代服務等十個領域;其中創始人/董事長佔92%、CEO/總經理佔8%,境內外上市公司實控人佔60.3%。近日,中國管理案例最高獎項第十三屆“全國百篇優秀管理案例”獲獎名單中,以GSE同學蘇如春所創辦的華邦控股集團養老産業為研究對象的案例《華邦美好家園:構雙元創新模式,築長者美好家園》作為唯一養老管理案例成功入選“全國百篇優秀管理案例”,為行業提供創新發展的“華邦樣本”,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以教育賦能新時代企業家優秀品質 馬蔚華認為,新時代的企業家應該具備胸懷全球的大視野、創新創業的進取心、誠實守信的價值觀以及報效社會的責任感這些優良品質。由此可見,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的教育為推動商業與公益融合,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了有效模式,為推動新的商業文明,踐行可持續發展探索創新。據悉,多年來,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匯聚百餘位來自國內外知名院校的教授傳道授業解惑。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婦女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諸多國際機構保持緊密的合作關係。著眼于學科建設與社會實踐的連結、東西方智慧的碰撞和啟發以及商業與公益的跨界創新與融合……通過借鑒國際經驗、引進課程單元、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具有全球視野、較強行動力和社會責任感的新一代全球化複合型人才。突出世界教育體系中的互學互鑒,引導財富向善、商業向善、人心向善,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群體賦能。   2019.11.16馬蔚華(中)獲意大利聖馬爾蒂諾卓越貢獻獎  企業家精神是價值觀、知識體系和素養的集中體現,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對於增強市場活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可持續發展,需要企業家升級成為“社會企業家”,社會企業家則是一個新的領域。在採訪的最後,馬蔚華表示,隨著我國經濟步入追求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需要一套組合拳,來調動市場、政府、社會之間的資源,推動可持續發展。時代發展的需要,社會企業家群體正在走上歷史舞臺。_fororder_形象照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馬蔚華

  在《呂氏春秋·義賞》中有這樣一段話:“竭澤而漁,非不得魚,明年無魚;焚林而畋,非不收獸,明年無獸。” 馬蔚華表示,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就是中國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的“中國方案”。這其中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反映出人與自然之間共生、共存、共榮的辯證關係。

  中國企業在推動可持續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表示,“企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合作夥伴,企業可通過其核心業務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做出自己的貢獻。”特別是隨著ESG成為當前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議題,企業踐行ESG責任,追求可持續發展已成全球大勢。

  “可持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大多數都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産生的問題,企業可以從中發現問題、抓住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中國企業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主力軍與重要的動力。”馬蔚華表示,“中國企業應牢記新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堅持企業發展與環境、社會、治理的協調,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一致性,在每項經濟活動和每筆投資開始時,從戰略規劃到戰略實施,每一項經濟活動、投資行為都要注意經濟、社會、環境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減少問題的發生,減少治理成本,最大限度地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這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同時,馬蔚華也提到,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中,企業本身也加快自身的轉型升級,與國家、與時代同頻共振,成為一個能夠可持續發展的企業。

  融入時代大潮 企業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馬蔚華提到,可持續發展既有具體的目標,更是一個新的發展理念。“企業應當把它貫徹到從戰略到管理以及每一項具體經濟決策與實施的全過程中,要把SDG的17個目標、169個子目標與自己企業的戰略結合,變成自己企業發展目標和行動任務,並落實具體的行動措施。但光有這些還不夠。企業在實現可持續轉型過程中,還要做好兩件事,一是要做好可持續發展,包括ESG的信息披露。定期披露在落實可持續發展方向的成績問題和下一步措施。二是做好第三方評估,通過這兩項工作,促使企業真正轉變發展理念,切實履行社會責任,落實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一致。在這個過程中,第三方評估的作用很大。“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只有將企業所創造的經濟業績、社會價值和環境效應,都納入到價值循環體系,才能釋放出海量的商機、激發起強大的活力。”馬蔚華説。

  以教育推動商業、公益跨界融合與實踐落地

  什麼是公益?公益就是大多數人的福祉和利益。馬蔚華坦言:“傳統的慈善捐贈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還要繼續發揚光大,但光靠這些解決不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必須用商業的模式、金融的工具和科技的手段,才能根本上解決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 因此,以教育推動商業、公益的這種跨界融合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也是一種新的投資方式,比如社會責任投資、ESG投資、影響力投資,都是這種新的投融資形式,統稱可持續金融。通過可持續金融,使企業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堅持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環境各種問題的發生,這樣可以大大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國際在線消息:2015年9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通過了一份由193個成員國共同達成的成果文件,即“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其中包括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和169項具體目標,包括與貧困、不平等、氣候、環境退化、繁榮以及和平與正義有關的內容。原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行長兼首席執行官,現任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影響力指導委員會成員、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理事長、社會價值投資聯盟主席馬蔚華近日接受國際在線記者專訪時表示,企業是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關鍵責任方與主要貢獻者。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馬蔚華  在《呂氏春秋·義賞》中有這樣一段話:“竭澤而漁,非不得魚,明年無魚;焚林而畋,非不收獸,明年無獸。” 馬蔚華表示,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就是中國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的“中國方案”。這其中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反映出人與自然之間共生、共存、共榮的辯證關係。  中國企業在推動可持續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表示,“企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合作夥伴,企業可通過其核心業務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做出自己的貢獻。”特別是隨著ESG成為當前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議題,企業踐行ESG責任,追求可持續發展已成全球大勢。 “可持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大多數都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産生的問題,企業可以從中發現問題、抓住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中國企業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主力軍與重要的動力。”馬蔚華表示,“中國企業應牢記新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堅持企業發展與環境、社會、治理的協調,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一致性,在每項經濟活動和每筆投資開始時,從戰略規劃到戰略實施,每一項經濟活動、投資行為都要注意經濟、社會、環境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減少問題的發生,減少治理成本,最大限度地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這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同時,馬蔚華也提到,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中,企業本身也加快自身的轉型升級,與國家、與時代同頻共振,成為一個能夠可持續發展的企業。  融入時代大潮 企業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馬蔚華提到,可持續發展既有具體的目標,更是一個新的發展理念。“企業應當把它貫徹到從戰略到管理以及每一項具體經濟決策與實施的全過程中,要把SDG的17個目標、169個子目標與自己企業的戰略結合,變成自己企業發展目標和行動任務,並落實具體的行動措施。但光有這些還不夠。企業在實現可持續轉型過程中,還要做好兩件事,一是要做好可持續發展,包括ESG的信息披露。定期披露在落實可持續發展方向的成績問題和下一步措施。二是做好第三方評估,通過這兩項工作,促使企業真正轉變發展理念,切實履行社會責任,落實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一致。在這個過程中,第三方評估的作用很大。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只有將企業所創造的經濟業績、社會價值和環境效應,都納入到價值循環體系,才能釋放出海量的商機、激發起強大的活力。”馬蔚華説。  以教育推動商業、公益跨界融合與實踐落地 什麼是公益?公益就是大多數人的福祉和利益。馬蔚華坦言:“傳統的慈善捐贈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還要繼續發揚光大,但光靠這些解決不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必須用商業的模式、金融的工具和科技的手段,才能根本上解決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 因此,以教育推動商業、公益的這種跨界融合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也是一種新的投資方式,比如社會責任投資、ESG投資、影響力投資,都是這種新的投融資形式,統稱可持續金融。通過可持續金融,使企業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堅持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環境各種問題的發生,這樣可以大大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2021年10月29日在雲南西雙版納與深圳國際公益學院GSE全球社會企業家學者項目首期班同學分享交流  人類向善,這就是公益與商業融合的基本邏輯和大趨勢。據悉,作為一家致力於培養滿足中國和世界公益慈善需求的高級管理人才、推動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榜樣型慈善家、社會企業家和新一代公益先行者的機構,深圳國際公益學院一直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項目上探索實踐,打破界限,促進融合發展。 馬蔚華介紹,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的發起人都是中美知名的企業家和慈善家。學院成立之初,就致力於公益與金融和商業的結合,推出了“公益金融”“影響力投資”“ESG投資”等跨界課程,給公益慈善界學生講可持續金融、可持續發展;給企業家學生商業向善、ESG導向的商業模式創新等。從去年開始,學院舉辦了“GSE全球社會企業家學者”項目,吸引許多優秀企業家參與。推動跨界融合,對探索和解決可持續發展中的難題、推動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1年4月9日在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為EMP國際公益管理同學講授公益金融課程   2022年1月1日在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為EMP國際公益管理同學講授公益金融課與學員課間討論  比如,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創辦的“GSE全球社會企業家學者”項目,引進日內瓦大學可持續資産與財富管理金博課程體系,旨在培養具有全球商業領導力和強大社會創造力、擁有遠大願景和社會企業家精神,兼具高端學術水準的卓越社會企業家。GSE同學認為,這個項目的開發,既回應了國家政策,也為企業家更好地加入社會問題的解決中提供專業的教育路徑和跨界、互助學習的平臺,“改革開放40年,中國企業家推動中國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品質發展挺進;隨著十四五開局,企業家要更深入民生問題,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增長。” 可持續發展要求每一位國際社會成員成為先驅者和開拓者。GSE首期班的63名企業家,分佈在生物醫藥、能源環保、現代服務等十個領域;其中創始人/董事長佔92%、CEO/總經理佔8%,境內外上市公司實控人佔60.3%。近日,中國管理案例最高獎項第十三屆“全國百篇優秀管理案例”獲獎名單中,以GSE同學蘇如春所創辦的華邦控股集團養老産業為研究對象的案例《華邦美好家園:構雙元創新模式,築長者美好家園》作為唯一養老管理案例成功入選“全國百篇優秀管理案例”,為行業提供創新發展的“華邦樣本”,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以教育賦能新時代企業家優秀品質 馬蔚華認為,新時代的企業家應該具備胸懷全球的大視野、創新創業的進取心、誠實守信的價值觀以及報效社會的責任感這些優良品質。由此可見,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的教育為推動商業與公益融合,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了有效模式,為推動新的商業文明,踐行可持續發展探索創新。據悉,多年來,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匯聚百餘位來自國內外知名院校的教授傳道授業解惑。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婦女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諸多國際機構保持緊密的合作關係。著眼于學科建設與社會實踐的連結、東西方智慧的碰撞和啟發以及商業與公益的跨界創新與融合……通過借鑒國際經驗、引進課程單元、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具有全球視野、較強行動力和社會責任感的新一代全球化複合型人才。突出世界教育體系中的互學互鑒,引導財富向善、商業向善、人心向善,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群體賦能。   2019.11.16馬蔚華(中)獲意大利聖馬爾蒂諾卓越貢獻獎  企業家精神是價值觀、知識體系和素養的集中體現,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對於增強市場活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可持續發展,需要企業家升級成為“社會企業家”,社會企業家則是一個新的領域。在採訪的最後,馬蔚華表示,隨著我國經濟步入追求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需要一套組合拳,來調動市場、政府、社會之間的資源,推動可持續發展。時代發展的需要,社會企業家群體正在走上歷史舞臺。_fororder_2021年10月29日在雲南西雙版納為學院GSE全球社會企業家首期班學員授課-2.JPG

2021年10月29日在雲南西雙版納與深圳國際公益學院GSE全球社會企業家學者項目首期班同學分享交流

  人類向善,這就是公益與商業融合的基本邏輯和大趨勢。據悉,作為一家致力於培養滿足中國和世界公益慈善需求的高級管理人才、推動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榜樣型慈善家、社會企業家和新一代公益先行者的機構,深圳國際公益學院一直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項目上探索實踐,打破界限,促進融合發展。

  馬蔚華介紹,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的發起人都是中美知名的企業家和慈善家。學院成立之初,就致力於公益與金融和商業的結合,推出了“公益金融”“影響力投資”“ESG投資”等跨界課程,給公益慈善界學生講可持續金融、可持續發展;給企業家學生商業向善、ESG導向的商業模式創新等。從去年開始,學院舉辦了“GSE全球社會企業家學者”項目,吸引許多優秀企業家參與。推動跨界融合,對探索和解決可持續發展中的難題、推動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國際在線消息:2015年9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通過了一份由193個成員國共同達成的成果文件,即“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其中包括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和169項具體目標,包括與貧困、不平等、氣候、環境退化、繁榮以及和平與正義有關的內容。原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行長兼首席執行官,現任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影響力指導委員會成員、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理事長、社會價值投資聯盟主席馬蔚華近日接受國際在線記者專訪時表示,企業是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關鍵責任方與主要貢獻者。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馬蔚華  在《呂氏春秋·義賞》中有這樣一段話:“竭澤而漁,非不得魚,明年無魚;焚林而畋,非不收獸,明年無獸。” 馬蔚華表示,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就是中國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的“中國方案”。這其中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反映出人與自然之間共生、共存、共榮的辯證關係。  中國企業在推動可持續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表示,“企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合作夥伴,企業可通過其核心業務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做出自己的貢獻。”特別是隨著ESG成為當前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議題,企業踐行ESG責任,追求可持續發展已成全球大勢。 “可持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大多數都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産生的問題,企業可以從中發現問題、抓住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中國企業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主力軍與重要的動力。”馬蔚華表示,“中國企業應牢記新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堅持企業發展與環境、社會、治理的協調,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一致性,在每項經濟活動和每筆投資開始時,從戰略規劃到戰略實施,每一項經濟活動、投資行為都要注意經濟、社會、環境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減少問題的發生,減少治理成本,最大限度地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這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同時,馬蔚華也提到,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中,企業本身也加快自身的轉型升級,與國家、與時代同頻共振,成為一個能夠可持續發展的企業。  融入時代大潮 企業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馬蔚華提到,可持續發展既有具體的目標,更是一個新的發展理念。“企業應當把它貫徹到從戰略到管理以及每一項具體經濟決策與實施的全過程中,要把SDG的17個目標、169個子目標與自己企業的戰略結合,變成自己企業發展目標和行動任務,並落實具體的行動措施。但光有這些還不夠。企業在實現可持續轉型過程中,還要做好兩件事,一是要做好可持續發展,包括ESG的信息披露。定期披露在落實可持續發展方向的成績問題和下一步措施。二是做好第三方評估,通過這兩項工作,促使企業真正轉變發展理念,切實履行社會責任,落實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一致。在這個過程中,第三方評估的作用很大。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只有將企業所創造的經濟業績、社會價值和環境效應,都納入到價值循環體系,才能釋放出海量的商機、激發起強大的活力。”馬蔚華説。  以教育推動商業、公益跨界融合與實踐落地 什麼是公益?公益就是大多數人的福祉和利益。馬蔚華坦言:“傳統的慈善捐贈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還要繼續發揚光大,但光靠這些解決不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必須用商業的模式、金融的工具和科技的手段,才能根本上解決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 因此,以教育推動商業、公益的這種跨界融合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也是一種新的投資方式,比如社會責任投資、ESG投資、影響力投資,都是這種新的投融資形式,統稱可持續金融。通過可持續金融,使企業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堅持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環境各種問題的發生,這樣可以大大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2021年10月29日在雲南西雙版納與深圳國際公益學院GSE全球社會企業家學者項目首期班同學分享交流  人類向善,這就是公益與商業融合的基本邏輯和大趨勢。據悉,作為一家致力於培養滿足中國和世界公益慈善需求的高級管理人才、推動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榜樣型慈善家、社會企業家和新一代公益先行者的機構,深圳國際公益學院一直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項目上探索實踐,打破界限,促進融合發展。 馬蔚華介紹,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的發起人都是中美知名的企業家和慈善家。學院成立之初,就致力於公益與金融和商業的結合,推出了“公益金融”“影響力投資”“ESG投資”等跨界課程,給公益慈善界學生講可持續金融、可持續發展;給企業家學生商業向善、ESG導向的商業模式創新等。從去年開始,學院舉辦了“GSE全球社會企業家學者”項目,吸引許多優秀企業家參與。推動跨界融合,對探索和解決可持續發展中的難題、推動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1年4月9日在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為EMP國際公益管理同學講授公益金融課程   2022年1月1日在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為EMP國際公益管理同學講授公益金融課與學員課間討論  比如,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創辦的“GSE全球社會企業家學者”項目,引進日內瓦大學可持續資産與財富管理金博課程體系,旨在培養具有全球商業領導力和強大社會創造力、擁有遠大願景和社會企業家精神,兼具高端學術水準的卓越社會企業家。GSE同學認為,這個項目的開發,既回應了國家政策,也為企業家更好地加入社會問題的解決中提供專業的教育路徑和跨界、互助學習的平臺,“改革開放40年,中國企業家推動中國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品質發展挺進;隨著十四五開局,企業家要更深入民生問題,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增長。” 可持續發展要求每一位國際社會成員成為先驅者和開拓者。GSE首期班的63名企業家,分佈在生物醫藥、能源環保、現代服務等十個領域;其中創始人/董事長佔92%、CEO/總經理佔8%,境內外上市公司實控人佔60.3%。近日,中國管理案例最高獎項第十三屆“全國百篇優秀管理案例”獲獎名單中,以GSE同學蘇如春所創辦的華邦控股集團養老産業為研究對象的案例《華邦美好家園:構雙元創新模式,築長者美好家園》作為唯一養老管理案例成功入選“全國百篇優秀管理案例”,為行業提供創新發展的“華邦樣本”,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以教育賦能新時代企業家優秀品質 馬蔚華認為,新時代的企業家應該具備胸懷全球的大視野、創新創業的進取心、誠實守信的價值觀以及報效社會的責任感這些優良品質。由此可見,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的教育為推動商業與公益融合,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了有效模式,為推動新的商業文明,踐行可持續發展探索創新。據悉,多年來,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匯聚百餘位來自國內外知名院校的教授傳道授業解惑。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婦女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諸多國際機構保持緊密的合作關係。著眼于學科建設與社會實踐的連結、東西方智慧的碰撞和啟發以及商業與公益的跨界創新與融合……通過借鑒國際經驗、引進課程單元、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具有全球視野、較強行動力和社會責任感的新一代全球化複合型人才。突出世界教育體系中的互學互鑒,引導財富向善、商業向善、人心向善,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群體賦能。   2019.11.16馬蔚華(中)獲意大利聖馬爾蒂諾卓越貢獻獎  企業家精神是價值觀、知識體系和素養的集中體現,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對於增強市場活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可持續發展,需要企業家升級成為“社會企業家”,社會企業家則是一個新的領域。在採訪的最後,馬蔚華表示,隨著我國經濟步入追求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需要一套組合拳,來調動市場、政府、社會之間的資源,推動可持續發展。時代發展的需要,社會企業家群體正在走上歷史舞臺。_fororder_2021年4月9日在學院北京校區為EMP2019秋季班學員講授公益金融課程-2

2021年4月9日在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為EMP國際公益管理同學講授公益金融課程

國際在線消息:2015年9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通過了一份由193個成員國共同達成的成果文件,即“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其中包括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和169項具體目標,包括與貧困、不平等、氣候、環境退化、繁榮以及和平與正義有關的內容。原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行長兼首席執行官,現任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影響力指導委員會成員、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理事長、社會價值投資聯盟主席馬蔚華近日接受國際在線記者專訪時表示,企業是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關鍵責任方與主要貢獻者。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馬蔚華  在《呂氏春秋·義賞》中有這樣一段話:“竭澤而漁,非不得魚,明年無魚;焚林而畋,非不收獸,明年無獸。” 馬蔚華表示,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就是中國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的“中國方案”。這其中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反映出人與自然之間共生、共存、共榮的辯證關係。  中國企業在推動可持續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表示,“企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合作夥伴,企業可通過其核心業務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做出自己的貢獻。”特別是隨著ESG成為當前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議題,企業踐行ESG責任,追求可持續發展已成全球大勢。 “可持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大多數都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産生的問題,企業可以從中發現問題、抓住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中國企業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主力軍與重要的動力。”馬蔚華表示,“中國企業應牢記新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堅持企業發展與環境、社會、治理的協調,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一致性,在每項經濟活動和每筆投資開始時,從戰略規劃到戰略實施,每一項經濟活動、投資行為都要注意經濟、社會、環境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減少問題的發生,減少治理成本,最大限度地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這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同時,馬蔚華也提到,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中,企業本身也加快自身的轉型升級,與國家、與時代同頻共振,成為一個能夠可持續發展的企業。  融入時代大潮 企業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馬蔚華提到,可持續發展既有具體的目標,更是一個新的發展理念。“企業應當把它貫徹到從戰略到管理以及每一項具體經濟決策與實施的全過程中,要把SDG的17個目標、169個子目標與自己企業的戰略結合,變成自己企業發展目標和行動任務,並落實具體的行動措施。但光有這些還不夠。企業在實現可持續轉型過程中,還要做好兩件事,一是要做好可持續發展,包括ESG的信息披露。定期披露在落實可持續發展方向的成績問題和下一步措施。二是做好第三方評估,通過這兩項工作,促使企業真正轉變發展理念,切實履行社會責任,落實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一致。在這個過程中,第三方評估的作用很大。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只有將企業所創造的經濟業績、社會價值和環境效應,都納入到價值循環體系,才能釋放出海量的商機、激發起強大的活力。”馬蔚華説。  以教育推動商業、公益跨界融合與實踐落地 什麼是公益?公益就是大多數人的福祉和利益。馬蔚華坦言:“傳統的慈善捐贈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還要繼續發揚光大,但光靠這些解決不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必須用商業的模式、金融的工具和科技的手段,才能根本上解決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 因此,以教育推動商業、公益的這種跨界融合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也是一種新的投資方式,比如社會責任投資、ESG投資、影響力投資,都是這種新的投融資形式,統稱可持續金融。通過可持續金融,使企業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堅持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環境各種問題的發生,這樣可以大大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2021年10月29日在雲南西雙版納與深圳國際公益學院GSE全球社會企業家學者項目首期班同學分享交流  人類向善,這就是公益與商業融合的基本邏輯和大趨勢。據悉,作為一家致力於培養滿足中國和世界公益慈善需求的高級管理人才、推動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榜樣型慈善家、社會企業家和新一代公益先行者的機構,深圳國際公益學院一直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項目上探索實踐,打破界限,促進融合發展。 馬蔚華介紹,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的發起人都是中美知名的企業家和慈善家。學院成立之初,就致力於公益與金融和商業的結合,推出了“公益金融”“影響力投資”“ESG投資”等跨界課程,給公益慈善界學生講可持續金融、可持續發展;給企業家學生商業向善、ESG導向的商業模式創新等。從去年開始,學院舉辦了“GSE全球社會企業家學者”項目,吸引許多優秀企業家參與。推動跨界融合,對探索和解決可持續發展中的難題、推動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1年4月9日在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為EMP國際公益管理同學講授公益金融課程   2022年1月1日在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為EMP國際公益管理同學講授公益金融課與學員課間討論  比如,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創辦的“GSE全球社會企業家學者”項目,引進日內瓦大學可持續資産與財富管理金博課程體系,旨在培養具有全球商業領導力和強大社會創造力、擁有遠大願景和社會企業家精神,兼具高端學術水準的卓越社會企業家。GSE同學認為,這個項目的開發,既回應了國家政策,也為企業家更好地加入社會問題的解決中提供專業的教育路徑和跨界、互助學習的平臺,“改革開放40年,中國企業家推動中國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品質發展挺進;隨著十四五開局,企業家要更深入民生問題,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增長。” 可持續發展要求每一位國際社會成員成為先驅者和開拓者。GSE首期班的63名企業家,分佈在生物醫藥、能源環保、現代服務等十個領域;其中創始人/董事長佔92%、CEO/總經理佔8%,境內外上市公司實控人佔60.3%。近日,中國管理案例最高獎項第十三屆“全國百篇優秀管理案例”獲獎名單中,以GSE同學蘇如春所創辦的華邦控股集團養老産業為研究對象的案例《華邦美好家園:構雙元創新模式,築長者美好家園》作為唯一養老管理案例成功入選“全國百篇優秀管理案例”,為行業提供創新發展的“華邦樣本”,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以教育賦能新時代企業家優秀品質 馬蔚華認為,新時代的企業家應該具備胸懷全球的大視野、創新創業的進取心、誠實守信的價值觀以及報效社會的責任感這些優良品質。由此可見,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的教育為推動商業與公益融合,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了有效模式,為推動新的商業文明,踐行可持續發展探索創新。據悉,多年來,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匯聚百餘位來自國內外知名院校的教授傳道授業解惑。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婦女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諸多國際機構保持緊密的合作關係。著眼于學科建設與社會實踐的連結、東西方智慧的碰撞和啟發以及商業與公益的跨界創新與融合……通過借鑒國際經驗、引進課程單元、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具有全球視野、較強行動力和社會責任感的新一代全球化複合型人才。突出世界教育體系中的互學互鑒,引導財富向善、商業向善、人心向善,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群體賦能。   2019.11.16馬蔚華(中)獲意大利聖馬爾蒂諾卓越貢獻獎  企業家精神是價值觀、知識體系和素養的集中體現,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對於增強市場活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可持續發展,需要企業家升級成為“社會企業家”,社會企業家則是一個新的領域。在採訪的最後,馬蔚華表示,隨著我國經濟步入追求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需要一套組合拳,來調動市場、政府、社會之間的資源,推動可持續發展。時代發展的需要,社會企業家群體正在走上歷史舞臺。_fororder_2022年1月1日在北京校區為EMP學員講授公益金融課-與學員課間討論

2022年1月1日在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為EMP國際公益管理同學講授公益金融課與學員課間討論

  比如,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創辦的“GSE全球社會企業家學者”項目,引進日內瓦大學可持續資産與財富管理金博課程體系,旨在培養具有全球商業領導力和強大社會創造力、擁有遠大願景和社會企業家精神,兼具高端學術水準的卓越社會企業家。GSE同學認為,這個項目的開發,既回應了國家政策,也為企業家更好地加入社會問題的解決中提供專業的教育路徑和跨界、互助學習的平臺,“改革開放40年,中國企業家推動中國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品質發展挺進;隨著十四五開局,企業家要更深入民生問題,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增長。”

  可持續發展要求每一位國際社會成員成為先驅者和開拓者。GSE首期班的63名企業家,分佈在生物醫藥、能源環保、現代服務等十個領域;其中創始人/董事長佔92%、CEO/總經理佔8%,境內外上市公司實控人佔60.3%。近日,中國管理案例最高獎項第十三屆“全國百篇優秀管理案例”獲獎名單中,以GSE同學蘇如春所創辦的華邦控股集團養老産業為研究對象的案例《華邦美好家園:構雙元創新模式,築長者美好家園》作為唯一養老管理案例成功入選“全國百篇優秀管理案例”,為行業提供創新發展的“華邦樣本”,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以教育賦能新時代企業家優秀品質

  馬蔚華認為,新時代的企業家應該具備胸懷全球的大視野、創新創業的進取心、誠實守信的價值觀以及報效社會的責任感這些優良品質。由此可見,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的教育為推動商業與公益融合,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了有效模式,為推動新的商業文明,踐行可持續發展探索創新。據悉,多年來,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匯聚百餘位來自國內外知名院校的教授傳道授業解惑。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婦女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諸多國際機構保持緊密的合作關係。著眼于學科建設與社會實踐的連結、東西方智慧的碰撞和啟發以及商業與公益的跨界創新與融合……通過借鑒國際經驗、引進課程單元、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具有全球視野、較強行動力和社會責任感的新一代全球化複合型人才。突出世界教育體系中的互學互鑒,引導財富向善、商業向善、人心向善,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群體賦能。

國際在線消息:2015年9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通過了一份由193個成員國共同達成的成果文件,即“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其中包括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和169項具體目標,包括與貧困、不平等、氣候、環境退化、繁榮以及和平與正義有關的內容。原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行長兼首席執行官,現任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影響力指導委員會成員、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理事長、社會價值投資聯盟主席馬蔚華近日接受國際在線記者專訪時表示,企業是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關鍵責任方與主要貢獻者。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馬蔚華  在《呂氏春秋·義賞》中有這樣一段話:“竭澤而漁,非不得魚,明年無魚;焚林而畋,非不收獸,明年無獸。” 馬蔚華表示,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就是中國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的“中國方案”。這其中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反映出人與自然之間共生、共存、共榮的辯證關係。  中國企業在推動可持續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表示,“企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合作夥伴,企業可通過其核心業務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做出自己的貢獻。”特別是隨著ESG成為當前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議題,企業踐行ESG責任,追求可持續發展已成全球大勢。 “可持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大多數都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産生的問題,企業可以從中發現問題、抓住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中國企業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主力軍與重要的動力。”馬蔚華表示,“中國企業應牢記新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堅持企業發展與環境、社會、治理的協調,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一致性,在每項經濟活動和每筆投資開始時,從戰略規劃到戰略實施,每一項經濟活動、投資行為都要注意經濟、社會、環境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減少問題的發生,減少治理成本,最大限度地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這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同時,馬蔚華也提到,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中,企業本身也加快自身的轉型升級,與國家、與時代同頻共振,成為一個能夠可持續發展的企業。  融入時代大潮 企業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馬蔚華提到,可持續發展既有具體的目標,更是一個新的發展理念。“企業應當把它貫徹到從戰略到管理以及每一項具體經濟決策與實施的全過程中,要把SDG的17個目標、169個子目標與自己企業的戰略結合,變成自己企業發展目標和行動任務,並落實具體的行動措施。但光有這些還不夠。企業在實現可持續轉型過程中,還要做好兩件事,一是要做好可持續發展,包括ESG的信息披露。定期披露在落實可持續發展方向的成績問題和下一步措施。二是做好第三方評估,通過這兩項工作,促使企業真正轉變發展理念,切實履行社會責任,落實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一致。在這個過程中,第三方評估的作用很大。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只有將企業所創造的經濟業績、社會價值和環境效應,都納入到價值循環體系,才能釋放出海量的商機、激發起強大的活力。”馬蔚華説。  以教育推動商業、公益跨界融合與實踐落地 什麼是公益?公益就是大多數人的福祉和利益。馬蔚華坦言:“傳統的慈善捐贈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還要繼續發揚光大,但光靠這些解決不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必須用商業的模式、金融的工具和科技的手段,才能根本上解決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 因此,以教育推動商業、公益的這種跨界融合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也是一種新的投資方式,比如社會責任投資、ESG投資、影響力投資,都是這種新的投融資形式,統稱可持續金融。通過可持續金融,使企業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堅持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環境各種問題的發生,這樣可以大大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2021年10月29日在雲南西雙版納與深圳國際公益學院GSE全球社會企業家學者項目首期班同學分享交流  人類向善,這就是公益與商業融合的基本邏輯和大趨勢。據悉,作為一家致力於培養滿足中國和世界公益慈善需求的高級管理人才、推動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榜樣型慈善家、社會企業家和新一代公益先行者的機構,深圳國際公益學院一直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項目上探索實踐,打破界限,促進融合發展。 馬蔚華介紹,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的發起人都是中美知名的企業家和慈善家。學院成立之初,就致力於公益與金融和商業的結合,推出了“公益金融”“影響力投資”“ESG投資”等跨界課程,給公益慈善界學生講可持續金融、可持續發展;給企業家學生商業向善、ESG導向的商業模式創新等。從去年開始,學院舉辦了“GSE全球社會企業家學者”項目,吸引許多優秀企業家參與。推動跨界融合,對探索和解決可持續發展中的難題、推動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1年4月9日在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為EMP國際公益管理同學講授公益金融課程   2022年1月1日在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為EMP國際公益管理同學講授公益金融課與學員課間討論  比如,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創辦的“GSE全球社會企業家學者”項目,引進日內瓦大學可持續資産與財富管理金博課程體系,旨在培養具有全球商業領導力和強大社會創造力、擁有遠大願景和社會企業家精神,兼具高端學術水準的卓越社會企業家。GSE同學認為,這個項目的開發,既回應了國家政策,也為企業家更好地加入社會問題的解決中提供專業的教育路徑和跨界、互助學習的平臺,“改革開放40年,中國企業家推動中國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品質發展挺進;隨著十四五開局,企業家要更深入民生問題,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增長。” 可持續發展要求每一位國際社會成員成為先驅者和開拓者。GSE首期班的63名企業家,分佈在生物醫藥、能源環保、現代服務等十個領域;其中創始人/董事長佔92%、CEO/總經理佔8%,境內外上市公司實控人佔60.3%。近日,中國管理案例最高獎項第十三屆“全國百篇優秀管理案例”獲獎名單中,以GSE同學蘇如春所創辦的華邦控股集團養老産業為研究對象的案例《華邦美好家園:構雙元創新模式,築長者美好家園》作為唯一養老管理案例成功入選“全國百篇優秀管理案例”,為行業提供創新發展的“華邦樣本”,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以教育賦能新時代企業家優秀品質 馬蔚華認為,新時代的企業家應該具備胸懷全球的大視野、創新創業的進取心、誠實守信的價值觀以及報效社會的責任感這些優良品質。由此可見,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的教育為推動商業與公益融合,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了有效模式,為推動新的商業文明,踐行可持續發展探索創新。據悉,多年來,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匯聚百餘位來自國內外知名院校的教授傳道授業解惑。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婦女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諸多國際機構保持緊密的合作關係。著眼于學科建設與社會實踐的連結、東西方智慧的碰撞和啟發以及商業與公益的跨界創新與融合……通過借鑒國際經驗、引進課程單元、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具有全球視野、較強行動力和社會責任感的新一代全球化複合型人才。突出世界教育體系中的互學互鑒,引導財富向善、商業向善、人心向善,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群體賦能。   2019.11.16馬蔚華(中)獲意大利聖馬爾蒂諾卓越貢獻獎  企業家精神是價值觀、知識體系和素養的集中體現,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對於增強市場活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可持續發展,需要企業家升級成為“社會企業家”,社會企業家則是一個新的領域。在採訪的最後,馬蔚華表示,隨著我國經濟步入追求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需要一套組合拳,來調動市場、政府、社會之間的資源,推動可持續發展。時代發展的需要,社會企業家群體正在走上歷史舞臺。_fororder_2019.11.16意大利聖馬爾蒂諾卓越貢獻獎5

2019.11.16馬蔚華(中)獲意大利聖馬爾蒂諾卓越貢獻獎

  企業家精神是價值觀、知識體系和素養的集中體現,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對於增強市場活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可持續發展,需要企業家升級成為“社會企業家”,社會企業家則是一個新的領域。在採訪的最後,馬蔚華表示,隨著我國經濟步入追求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需要一套組合拳,來調動市場、政府、社會之間的資源,推動可持續發展。時代發展的需要,社會企業家群體正在走上歷史舞臺。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