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環時深度】各種重要問題“談不攏”,“德法引擎”會熄火嗎?
2022-11-15 14:57:20來源:環球時報編輯:胡君顏

  【環球時報駐法國、德國特約記者 姚蒙 青木 環球時報駐波蘭特派記者 于洋】因在解決歐洲能源危機、推動防務戰略自主等問題上分歧不斷,原定10月底在法國楓丹白露舉行的法德部長級會議已被延遲到2023年1月。法德關係走向何方成為一個國際熱點話題。眼看著很多重要問題“談不攏”,德國總理朔爾茨和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日還是表示“德國不是在代表整個歐洲,而是會與法國等夥伴密切溝通”,“法國正努力修復緊張關係,維護支撐歐盟統一的法德聯盟”。受俄烏危機、美國牽制,以及“新”“老”歐洲之爭的影響,法德能否再敘“政治佳話”,或許真的要等到明年見分曉了。

  部長級會議推遲,“法德裂痕”加大

  部長級會議推遲,法德兩國媒體都很著急。法國《世界報》近日刊文稱,“這是該機制自2003年創立以來首次被推遲,這真是一個讓人擔心的政治信號”。德國《明鏡》週刊評論説,德法關係現在處於“不信任的狀態而不是友誼之中”。

  《世界報》還連發多篇評論,認為俄烏戰爭以及隨之而來的能源危機、歐洲防務等問題,正在加大“法德裂痕”。在能源政策方面,法德分歧明顯。德國自默克爾時代就開始放棄核電,十分依賴俄羅斯的能源供給,而法國是準備增加核電生産能力、建造更多的核電站。在應對能源危機上,法德立場也很難統一,在天然氣最高限價、進口方式、來源多樣化等問題上,雙方一直在艱難地相互協調立場。

  德國電視一台網站刊文説,法德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張。在解決能源危機方面,德國政府推出2000億歐元援助企業和家庭的計劃引發法國不滿,而德國此前也不滿巴黎擴大核電站網絡、在歐盟層面推動核能源為清潔能源。法國還阻止西班牙連接到德國的天然氣管道項目。在歐洲防務政策方面,德國提議與東歐國家一起建立聯合防空系統,不僅沒有邀請法國,還避免讓法國的技術優勢發揮作用。德國為聯邦國防軍設立1000億專項基金,戰鬥機將從美國訂購,這將導致法德“未來空戰系統”項目被推遲。

  在對外關係上德法兩國也在暗中較量。朔爾茨近日撰文談中國之行時説:“當我以德國總理身份出訪北京時,我同時肩負著‘歐洲人的身份’。不是説我要代表整個歐洲發聲,那是很冒昧的……我在出訪之前與其他歐洲夥伴有過密切溝通,包括法國總統馬克龍。”但朔爾茨訪華前,路透社援引“不具名德國政府消息人士”的話稱,馬克龍曾建議兩人一起前往北京,以“發出歐盟團結的信號”,但被朔爾茨拒絕。

  朔爾茨表示,歐盟將中國描述為“夥伴、競爭者、對手”。對他的這番表示,也有法國民眾套用到德法關係上,稱“兩國表面上是‘夥伴’,但實際上為了各自的利益也是‘競爭者’,有時甚至就是‘對手’”。

  最近一段時間,《西線無戰事》這部描述德法兩國一戰期間交戰的電影在法國網絡上引發熱議,一些網民説“現實中的法德關係更為複雜”。巴黎大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歷史系教授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當年法德用武力相爭,現在則在經濟、外交、防務、能源等重大問題上力圖各搞一套,“特別是德國還不斷挑戰法國”。

  相比媒體與公眾輿論,法國政界似乎並不願意突出法德矛盾。這讓極右翼人士、參加了今年法國總統選舉的作家兼電視評論員澤穆爾很是不滿,他認為德國利用整個歐盟為自己的利益服務,不惜損害法國等國的利益。他甚至批評法國歷任總統毫無原則地順從德國。

  “只有柏林和巴黎合作良好,歐洲才會強大。”德國聯邦議院前議長、著名智庫阿登納基金會主席拉默特11月6日在德國《世界報》撰文,對德法兩國在重大議題上缺乏協調表示擔心。他認為,為確保符合歐洲利益的統一行動,德法必須站在一起,作為歐洲一體化進程核心的“德法引擎”不能熄火。因為在可預見的未來,在沒有美國那樣強大軍事能力的前提下,無論是德法兩國,還是整個歐洲都無法有效保護自己。

  相比“默科齊”,“朔克龍”沒火起來

  拉默特所在的基金會是以聯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的名字命名的。在他任期內(1949年至1963年),德法等國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為推進歐洲一體化邁出重要一步。阿登納還極力修補德法兩國在二戰中的破裂關係,和法國總統戴高樂交好。在薩爾地區回歸德國後,他甚至將兩國關係形容為“唇齒相依”。1963年1月,見證德法兩國友好合作的《愛麗舍條約》最終簽訂。2019年1月,時隔56年後,在歐盟深陷危機時德法又簽署新的友好條約——《亞琛條約》,誓言加強兩國政治、經濟和國防關係,並重申兩國對歐盟的承諾。

  對於德法關係,德國外交部網站今天依然這樣寫道:“法國是德國在歐洲最親密和最重要的夥伴。沒有其他國家像法國一樣,與德國在所有政治層面和政策領域進行如此定期和密集的協調。”

  默克爾和薩科齊時代還誕生一個新詞——“默科齊”。英國前駐德國大使、曾擔任國防智庫“英國皇家聯合服務研究所”主席的保羅·萊弗在《柏林法則——歐洲與德國之道》一書中寫道:“當默克爾和薩科齊共同提出《財政聯盟條約》的提案時,‘默科齊’一詞風行一時,象徵著歐洲的團結力量。但實際上,當時是德國做主,德國政府會聽取並設法採納法國政府的想法和提議,當然,都是與德國利益相吻合的部分。總之,德國反對的歐盟政策,法國是很難推動的。”

  2021年12月,朔爾茨當選德國總理,馬克龍今年4月成功連任法國總統。歐洲媒體很快又發明“朔克龍”一詞,只是這個詞遠沒“默科齊”的知名度高。有網民認為是“因為兩個人還缺少緊密合作”,一些媒體則稱:“德法與‘朔克龍’漸行漸遠。”

  柏林歐洲政治學者菲利普·德萊赫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二戰以來,德國和法國譜寫了好幾段“政治佳話”,特別是當美國給德法軸心施加壓力時,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個人友誼總能起到關鍵作用。比如1979年,時任法國總統德斯坦和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共同倡議建立歐洲貨幣體系,為歐元奠定了基礎。2010年,有著“歐盟憲法之父”之稱的德斯坦和“戰後最受歡迎德國總理之一”的施密特在德國《時代週報》共同刊發題為《給歐洲一個機會》的文章,表達法德應聯手戰勝歐元危機的意願。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兩位前政要因積極推動對華關係,都被看成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德萊赫爾認為,施羅德和希拉克不支持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也體現出“‘老歐洲’的智慧”。他還提到,現在歐盟內部“多極化”趨勢明顯,尤其是東歐國家借助俄烏衝突變得更為強勢。如果沒有巴黎和柏林的齊心協力,歐盟很可能變成一盤散沙。他表示:“兩國可以少一點浪漫,多一點現實,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化解分歧。”

  客觀説,法德兩國在很多領域保持著緊密合作。歐盟重要的決定一般都是通過兩國一致意見才推出的。比如歐盟應對疫情的政策是在法國倡議、德國支持下才通過的,特別是歐盟集體採購與分配疫苗、推出刺激經濟的財政補助政策,都是兩國合作的結果。在2020年法國受疫情影響最為嚴重、醫療體系處於崩潰邊緣時,德國伸出援手,接治法國重症患者。

  “我們德國人對法國人有一種感恩的心理,正是法國在戰後的和解,才讓德國重新融入歐洲。”柏林中學老師卡特琳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們一家每年都會去法國度假,孩子也在法國留學,享受德法獎學金。她還特別喜歡法國飲食、電影和服飾。在卡特琳等普通民眾看來, 德法之間有保持“特殊友誼”的良好機制。如法德兩國議會定期舉行聯合會議,約有2000個法德城鎮“友好結對”。此外,兩國在輿論宣傳、教育、軍事等領域還有德法公共電視臺ARTE、德法大學(DFH)、德法混合旅等合作機構或模式。

  “歐盟未來將面對更加坎坷的命運”

  “法國年輕人以前在上中學時就知道,德國是‘經濟巨人、政治侏儒’。但俄烏危機現在讓德國政治精英改變了邏輯,他們別無選擇地要讓德國重新成為政治巨人,因為美國盟友早就給德國貼上‘歐洲主導力量’的標簽。”法國《費加羅報》近日在盤點“德國外交的三個軸心”時這樣説。除了德美結盟軸心、德法聯盟軸心,德國還看重“第三軸心”——自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勃蘭特執政時推動的與蘇聯和東歐國家緩和、尋求關係正常化的“新東方政策”。

  “法國人一直認為德國在經濟上很有一套,而在國際政治領域發揮的作用並不突出。但事實上,德國早就潛移默化地在歐盟各項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法國卻常常被其牽著鼻子走。”有法國學者這樣認為,現在馬克龍重振法國在歐盟主導地位的努力就受到德國“牽制”。從地緣政治角度而言,德國正通過俄烏危機有意強化對東歐的影響,以此加強自身在歐盟的政治地位,而這也是讓法國人“不舒服”的地方。

  波蘭等東歐國家擔心德法矛盾將給歐洲帶來新的不穩定因素。波蘭《共和國報》的文章這樣寫道:“俄烏衝突爆發後,馬克龍與默克爾的交流比同朔爾茨的還多,‘內向固執’的朔爾茨與‘充滿激情’的馬克龍在性格上的分歧,可能也預示著歐盟未來將面對更加坎坷的命運。”

  波蘭媒體還分析稱,佔歐盟經濟總量40%的德法兩國自俄烏危機升級以來分歧增加或將動搖歐盟存在的根基。德國希望從美國購買武器裝備,而不是耗時、耗財地自研裝備,該提議得到部分中東歐國家的支持,“這事實上宣告法國主導研發歐盟下一代戰機和坦克計劃的終結,而這些是歐盟未來防務自主政策的基礎”。馬克龍11月9日表示,鋻於歐洲可能要面臨更大範圍的地緣政治競爭,法國2030年前會鞏固作為“獨立、受尊敬”的核武國家地位,推動歐盟防務實現戰略自主。他同時強調,“法德有必要更快促成受挫的未來坦克和戰鬥機計劃”。

  如果説德法矛盾為歐洲內部傳統勢力的矛盾,那麼德法與以波蘭、匈牙利等中東歐國家為代表的“新歐洲”之間的矛盾,更是關係未來歐洲團結與穩定的另一考驗。波蘭作為中東歐第一大國,從1991年開始,就與德法建立三國領導人每年定期舉行會晤的“魏瑪三角”合作機制,與德法關係的協調也是波蘭外交政策的基石之一。從歷史和文化上看,波蘭和德國的關係非常複雜。二戰結束以來,波蘭人對德國保持著警惕,每次選舉右翼政黨都要炒作德國入侵的歷史問題。波蘭政府前不久還正式向德國提出鉅額戰爭賠償。但波蘭經濟在冷戰結束後又高度依賴德國。德國是波蘭最大貿易夥伴,在德國有近80萬波蘭人,“經熱政冷”可以説是兩國關係最真實的寫照。而法國則是波蘭的傳統盟友,波蘭歷史上數次被瓜分,主要的複國力量都得到法國支持,雙方在安全、政治、經濟、人文領域多有交流。波蘭人常説,音樂家肖邦、科學家居裏夫人都是波蘭出生、法國成名,因此兩國一直有比較親近的情感。

  近些年,波蘭被德法等“老歐洲”國家看成是“英國脫歐後,美國干預歐盟事務的新抓手”。波蘭目前對德法之間的矛盾沒有明確表態,但很多做法無形中又在擴大德法分歧:一方面波蘭也在增加購買美國的軍事裝備,這與法國期待的歐盟防務自主政策並不一致;另一方面波蘭強烈反對德國的能源補貼政策,認為其破壞了歐盟經濟政策的一致性,破壞了歐盟的團結。無論是德法之爭,還是“新”“老”歐洲之爭,對想要走出困境的歐盟來説,都是不可回避的現實難題。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