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焦點訪談丨鄉村振興 全面推進——新征程上
2022-11-25 14:47:2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編輯:田媛媛

  黨的二十大閉幕後,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外出考察,前往陜西省延安市和河南省安陽市。在考察中,總書記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發揚延安精神和紅旗渠精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不懈奮鬥。新征程上,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我們要怎麼幹?

  踏上新征程,農業農村的發展,農民的福祉,依舊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對十九大報告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發展,也是一個大國大黨對新征程的深遠謀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葉興慶:這次二十大報告,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來統領我們未來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這個全面一個就是鄉村振興的內容是全面的,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還有就是我們以前是一部分地區在打脫貧攻堅戰,一部分地區在推進鄉村振興,現在所有地區都要把“三農”工作的重心轉向鄉村振興。

  中國作為人口大國,糧食安全至關重要。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角度,再次強調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提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這是黨中央根據國內外形勢作出的科學而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呂捷:雖然説我們中國糧食連續增産,但是中國的糧食供求緊平衡的狀態沒有改變,在整個國際糧食市場中會有一些不確定因素衝擊。在這樣很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下,我們要有這樣的一個非常牢固的糧食安全壓艙石,能夠保證中國的經濟社會穩步發展。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首先就要築牢種業基石,要培育優質可靠的種子。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近年來,我國的育種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這項工作更是呈現出一番新氣象。

  每年冬天,全國80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的7000多名農業專家就會來到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利用海南獨有的氣候加速育種過程。

  肖春雷是三亞市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的一名高級農藝師,在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做了多年的育種工作。現在,為了讓育種的科研成果更好服務於鄉村振興,當地政府和基地開展了更深入的合作。肖春雷也在三亞市農業農村局推薦下,來到當地的那受村,做了駐村第一書記。

  到那受村後,肖春雷為村裏引進了基地培育的高産水稻新品種,種了九百多畝。一季過去,水稻的收成很不錯。

  明年,那受村會繼續擴大新品種的種植面積,讓村民獲得更多收益。

  而作為種業振興的強力支撐,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已經為累計超過62萬人次的科研工作者提供育種和制種保障。在我國已審定的4.9萬個主要農作物品種中,70%以上都經過南繁培育,中國人正在努力攥緊中國種子。

  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副局長 郭濤:從雜交水稻、高産玉米、抗蟲棉花等等,南繁的科技含量包括科技創新能力都在不斷提高,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準。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呂捷:我們常説種子是農業的晶片,種業科技、種業行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比較滯後的。通過種業振興,可以讓我們在糧食安全,尤其是糧食增産方面有很大發展空間。

  要想種好糧,提高農民收入,不僅要培育優質種子,還要建設優質農田。那受村位於三亞東部山區,農田灌溉設施落後,糧食生産受到影響。

  為了補齊農業基礎設施落後這塊短板,當地政府這兩年一直在平整土地、打通道路、修建排水灌溉設施上下功夫,逐步將農田建設成現代化的高標準農田,這也是村民們一直期待的事。

  民有所呼,必有所應。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於如何“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這是國家發展農業的統一規劃目標,體現了黨中央對國情農情的深徹洞察。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呂捷:雖然我們耕地總量比較大,但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在部分地區用地不養地,粗放型利用土地,造成土地品質不斷下降。現在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的有效措施,在現有耕地總量相對固定的前提下,使糧食增産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圍繞黨的二十報告中關於“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明確規劃,新時代的糧食安全工作正在穩步推進。

  今年,中央財政提前下達耕地地力保護補貼1205億元,繼續提高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先後下撥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400億元。到今年年底,全國將累計建成10億畝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保障糧食産能1萬億斤以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廣袤的鄉村散發無限生機和活力。

  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夯實糧食安全的基礎上,還要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的收入。因此,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還強調,要“發展鄉村特色産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在雲南昆明盤龍區中所村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裏,種植小組組長段以鴻正在指導工人們拔掉長勢不好的菠菜幼苗,以保證蔬菜有充足的空間和養分,能夠高品質生長。

  段以鴻是土生土長的中所村人,因為中所村是昆明市飲用水源保護核心區,為了保護生態環境,過去村裏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發展産業,很多年輕人只能外出務工,段以鴻就是其中之一。

  三年前,段以鴻聽説村里正在發展有機蔬菜種植産業,建起了一個四千多畝的種植基地,正缺人手,於是他決定回村工作。

  回來後,段以鴻發現,自己在基地種菜,已經完全不同於父輩們的耕作方式,自己成了一個現代化的新農人。

  在有機蔬菜基地,每一種菜都有一份“養護説明書”。一顆種子要埋多深、菜苗之間距離多寬,每一項耕作都有精確的標準。蔬菜被採摘下來後,會送往生産車間進行精細化處理,再統一包裝,貼上有機蔬菜的標識,成為優質品牌農産品。這樣的蔬菜賣價高、銷路好,這讓村民們看到了發展現代化有機農業的巨大潛力。

  小小的有機蔬菜,成了引領中所村鄉村振興的特色大産業。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呂捷: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發展鄉村特色産業,目前各個地區都在探索適合本地區發展的産業,但總體來説鄉村産業發展規模小、佈局散、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我覺得核心要進一步拓寬和延伸産業鏈,向二産和三産去延伸,比如農産品從地裏挖出來是一個價,洗乾淨做包裝是一個價,加工成特色農産品又是一個價,每一個環節都會帶來更高的經濟附加值。

  劉良超是一家大型商超的採購人員。今年2月份,這家商超與中所村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達成了合作,商超會對店裏蔬菜的銷售數據實時統計和分析,預測出下一季顧客喜歡什麼種類的蔬菜以及銷售量是多少,然後,商超會根據這些信息制定一份精確的訂單。中所村的蔬菜基地只要按照訂單種植,就能保證穩定的銷量,從基地摘下來的菜會在18小時後統一送到城裏的超市貨架上。這樣的現代化供需合作模式,讓消費者吃得放心,也讓農民種得安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葉興慶:昆明的這一個案例啟示我們的農業去利用這種信息化、智慧化的技術,對傳統産業進行升級改造,使農産品生産更好適應城市居民對有特色、高品質綠色産品新的需求,這也體現我們農業現代化一個新的時代特徵。

  當今的中國鄉村處處具有無限潛力,而信息化、智慧化技術就是發展的強大動力。以此為引擎,構建起現代化農業的多層次發展模式,二十大報告中所提出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大有可為、前景廣闊。

  現在,中所村越來越多在外務工的年輕人都回到了村裏,在基地當起了現代化新農民,整個村子又充滿活力。二十大報告中擘畫的鄉村振興藍圖,讓中所村有了更清晰的發展方向,更美好又充滿希望的未來。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紮實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農業強國的強有著豐富的內涵。不僅要全方位夯實、做強糧食安全這個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農業科技裝備、經營體系、産業韌性都要強起來;不僅農業要強,還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讓農村變得更強,讓農民變得更富,而且農民就地就能過上現代文明生活。中國式現代化的農業農村農民,大有可為。

  製片人丨劉雪松 黃潔

  編輯丨馬頤盟 馬力 劉文傑

  攝像丨朱邦錄 何英平 李勁松 宋東東

  策劃丨崔辛雨 余仁山

  責編丨劉小萍 馬汝濤

  剪輯丨苗佳亮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