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扶貧搬遷後的生態恢復樣本——同心縣田老莊鄉楊新莊村掠影
來源:新華社  |  2023-02-26 13:21:49

  在中國彪炳史冊的脫貧攻堅戰中,對居住在生態環境惡劣,自然條件低劣等不具備生存條件和地質災害高發地區的貧困群眾,在政府的統一組織下,按照農民自願的原則,搬遷到生活和生産條件較好的地區,實行有計劃的開髮式移民,並妥善安置。截至2022年底,我國共有960多萬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了脫貧,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涉及範圍最廣、人口最多的一次移民搬遷,為全世界減貧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寧夏扶貧搬遷後的生態恢復樣本——同心縣田老莊鄉楊新莊村掠影_fororder_圖片57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寧夏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大規模移民,共計搬遷安置123.26萬人。同心縣田老莊鄉原有4500多戶,17800人,搬遷後僅剩443戶1100人。自治區和同心縣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搬遷後鄉村的生態恢復和生態治理。

  移民搬遷後的鄉村情況怎樣?搬遷後的鄉村是土地撂荒?還是生態恢復?同心縣田老莊鄉楊新莊村,一個耄耋老人,為了堅守心中的那個夢想,用13年的時間,趟出了一條生態恢復綠色發展的路子。

  出生於同心縣田老莊鄉楊新莊村的楊興義,看到搬遷後出現土地撂荒,植被自然恢復比較困難,決定通過投資為改變家鄉面貌做出貢獻。據了解,同心縣田老莊鄉楊新莊村原來100多戶,人口400人,整村搬遷至同心縣下馬關田園村、南安村。現在僅剩8戶29人,是應楊興義之請作為護林人員置留原村。

  同心縣田老莊鄉楊新莊村,地處黃土高原溝壑地帶與毛烏素沙地的過渡帶,荒山禿嶺,溝壑縱橫,位於我國胡惟庸線(400毫米降水線)的西部,屬於乾旱區氣候。楊新莊平均年降水量只有272.6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2325毫米以上,“十年九旱”是這裡的自然特徵和真實寫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在此乾旱的黃土溝壑地區造林,如不及時澆水很難成活。為保障造林的成活率,楊興義利用開採石油的鑽井技術優勢,在楊新莊打水井。同時協商同心縣政府從揚黃工程中配給田老莊鄉政府的自來水中加大半個流量,支持楊新莊生態綠化用水。

  經過13年的投資和努力,楊新莊種植經濟林482畝,景觀林996畝,生態灌木檸條2200畝,共計3678多畝,種草8000畝,育苗1000多畝,植樹20萬株。經過統計,平均每棵樹投入資金805元!“楊興義的這個壯舉,填補了寧夏扶貧搬遷土地復墾的空白,實現了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其他鄉村搬遷土地摞荒後的生態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北方民族大學一名長期研究移民搬遷的教授對此深有感觸。

寧夏扶貧搬遷後的生態恢復樣本——同心縣田老莊鄉楊新莊村掠影_fororder_截屏2023-02-26 12.21.03

  楊興義説,“我每到一處看到花紅草綠,我就恨不能將這些蔥綠複製到自己的家鄉。”這是寧南山區漢子楊興義耿直忠語的真情吐露,更是他對家鄉青山綠水的的美好期盼。

  為了楊新莊文化生態園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果能夠可持續發展,也為了我國移民搬遷的鄉村生態儘快恢復,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國家民委重點研究基地北方民族大學西北民族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多勇教授建議:

  首先,要組織科技人員對造林的樹種進行篩選,通過實驗,篩選一批適合當地降水量、免澆水的植物種群。生態恢復措施是通過造林恢復植被,改變生態環境,要喬、灌、草三結合,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灌木的生長可以遮陰,使地面草長起來,減少蒸發量,給土壤幹層補水,增加土壤含水量,改變生境,從而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在重視生態措施的同時,當地政府應該重視工程措施,如打壩、修路、修梯田、硬化道路,減少水土流失,要將移民搬遷後的鄉村納入生態建設的規劃中;

  其次,在乾旱地區,由於村民遷走出現土地撂荒,缺水的地方要通過就地打井尋找水源,國家遠距離調水不能忽視已經移民遷出的鄉村,要為當地生態恢復解決水源問題;

  第三,地方政府仍要將移民搬遷的鄉村納入規劃,通過植樹造林與生態恢復,採取平田整地等措施,納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建設“一盤棋”。在村民遷走後,農業用地要轉換成林地,建成山川秀美的鄉村,方可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完)

編輯:郭建國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