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好山水,滿眼皆覆綠。早春時節,乍暖還寒,在浙江新昌欽寸水庫水域,一群白鷺在這裡聚集棲息。它們有的在悠閒遊弋,有的在翩躚起舞,為春天增添了勃勃生機。
鳥兒是反映生態環境的“晴雨錶”,也是最好的“環評師”。近年來,浙江新昌深入實施“生態立縣”戰略,森林覆蓋率常年保持在66%以上,加快構建綠色發展考評體系,探索打通“兩山”轉化通道……從“綠富美”的和諧景象到産業向“綠”、百姓添“金”,生態這個新昌響亮的金字招牌正被精心守護著、持續鞏固著、不斷擦亮著。
白鷺棲息 浙江欽寸水庫有限公司供圖
生態優先“破圈出新”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生命線”。近日,紹興市生態環境局新昌分局啟動車載走航監測設備,對人民中路、鼓山東路、江濱中路、新中路等重點路段開展監測,監測數據以柱狀圖的形式實時顯示在新昌縣藍天辦的監控平臺上。
車載走航監測設備,正是新昌以“科技賦能”提升大氣治理科技化、精細化水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新昌縣藍天辦依託無人機、走航監測車、高空瞭望平臺等高科技手段對大氣污染重點源頭實施監管,通過與智慧平臺相連接,逐步完善“大數據+網格化”的立體化禁燒管控機制,實現對重點區域進行全視角、全覆蓋實時監控,形成一張24小時全時段監控的“天地一體化”大氣污染治理網絡。目前全縣已有60個高位監控探頭接入“浙裏藍天”數字化平臺。
一座城市,有水就有靈氣,而治水,則是環境攻堅的一項重要工作。近年來,新昌高水準推進“五水共治”,全面實施“全域清水”計劃,成立縣河湖長制辦公室工作專班,健全完善“河長+民間河長+河道警長+檢察長+志願者+護河員”等多元一體的河湖管理體制機制,常態化開展聯合巡查、群防群控。同時,新昌持續推進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建築垃圾、醫療廢物和農業廢棄物等各類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積極聯合多部門開展“無廢菜場”“無廢家庭”“無廢學校”等特色“無廢細胞”建設。2022年以來,已成功建成各類“無廢細胞”112個,累計創建“無廢細胞”達237個。
青山添綠,生態向好。2022年,新昌入選全國“2022年度縣市綠色高品質發展百佳樣本”,位列全國“兩山”發展百強縣榜單第八位,創成全省首批全域“無廢城市”,榮獲美麗浙江建設(生態文明示範創建行動計劃)工作考核優秀縣,實現“美麗浙江”建設考核三連優,入選全省首批生態文明建設實踐體驗地和美麗浙江十大樣板地,全省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全市第一……榮譽反映了新昌生態環境品質所取得的成績。
但比數據更直觀的,是群眾看得見的天更藍、水更綠、山更青:2022年,全縣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2.86,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22微克/立方米,AQI優良天數比例為95.6%,三項指標均列全市第一;“三江”交接斷面水質均值達Ⅱ類水標準。
新昌美麗山水景色 攝影 呂躍兵
創新服務“破堵革新”
“生態環境局的工作人員今年春節後來過幾次?”“廠區的污水專項治理現在還存在什麼問題?”近日,在新昌縣一家軸承企業,新昌縣紀委監委駐統戰部紀檢監察組工作人員對該縣“綠色管家”服務情況進行回訪。新春伊始,紹興市生態環境局新昌分局已組織“綠色管家”走進企業服務30多人次,以企業“出題”、政府“解題”的模式,幫助企業破解發展中遇到的梗阻難題。
綠色發展,靠前服務,這是紹興市生態環境局新昌分局提升打造“綠色管家”服務升級版,開展“一企一策”專項服務助力企業綠色高品質發展的縮影。2022年以來,紹興市生態環境局新昌分局打出“豁免審批、告知承諾、優化服務”組合拳,積極主動對接服務重點優質項目建設,環評“降費提速”,環評文件級別“應降盡降”、材料“應減盡減”、數據“應享盡享”,讓企業少跑腿。截至目前,49個事項跑零次實現率為100%,即辦率為87.76%,網上辦理實現率100%,掌上辦實現率100%。
為了解決幫助企業在生態環保、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等過程中遇到的難點、痛點和堵點問題,在制度層面上,新昌堅持聚焦破堵創新,創新實施“正面清單”制度改革。截至目前,新昌共有40家企業納入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對於納入正面清單的企業,除信訪舉報核實等情形外,一般不進行現場執法檢查。
同時,探索實施“首違不罰”依法容錯機制,探索實施生態系統生産總值(GEP)核算體系,深化排污權抵押貸款,不斷推動新昌縣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2022年累計舉行排污權指標市場交易24次……一項項開創性的綠色發展實踐,讓企業少走彎路,把更多精力放在生産和發展上來,也構成了一幅幅新昌高品質綠色發展的生動畫卷。
和諧共生“破題立新”
作為“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區縣,山水資源豐富,如何立足新發展階段,走出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是新昌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之一。對此,新昌依託生態資源優勢,打好綠色發展組合拳,助推地區發展“加速跑”。
聚焦源頭重點,編制實施“三線一單”,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三線一單”明確了生態環境保護的邊界和底線,銜接資源開發利用的上線,明確一個地方在生態環境資源約束下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作為區域內資源開發、産業佈局、戰略環評與規劃環評落地、項目環評管理的重要依據,將切實推動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促進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聚焦保護修復,劃定河湖生態緩衝帶,現有庫區基本完成電子圍欄方案的布設工作,建立協同聯動執法機制,組建由新昌縣公安、檢察院、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水利、城管等相關部門10多名執法人員組成的綜合執法隊伍,常態化開啟視巡、機巡、人巡三位一體的巡查模式。
聚焦責任追究,出臺《新昌縣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辦法》,強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追究。始終保持環境執法高壓態勢。2022年以來,積極部署開展了綠劍行動、清朗行動和“除險保安”生態環境領域安全執法行動等專項行動,累計出動環境執法人員8600余人次,檢查企業4000余家次,立案查處環境違法企業60家,作出不予處罰決定12件,查封扣押案件2件,移送公安治安拘留2起。推進“互聯網+監管”和掌上執法,共計檢查企業567家次,其中雙隨機檢查285家次,專項檢查111家次,即時檢查171家次,掌上執法率、應用信用規則關聯、監管事項入駐率、事件處置率等均達100%。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成為新昌科技創新、新興産業快速崛起的綠色引擎。2022年,新興産業增勢良好,全縣高新技術、裝備製造、戰略性新興、數字經濟等産業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2%、13.5%、12.5%、12.4%。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新的一年,新昌將逐綠前行,“落子”高品質發展、再布“生態棋”,讓新昌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文 俞帥鋒 潘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