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引來源頭 “一池活水”——天水市教育改革發展綜述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3-03-08 16:35:38

  教育發展的最大紅利是改革,最強動力是改革,最大願景也在改革。近年來,天水市教育系統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聚焦教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在資源配置、活力激發、品質提升等方面打出了一套“組合拳”,以改革激發教育活力,用實績回應群眾關注期盼,推動改革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取得了明顯成效。

  打造教育共同體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天水市城鄉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滿足老百姓對城區優質教育的需求,天水市秦州區教育局推行“名校辦分校”模式,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有效破解“大班額”和“擇校熱”難題。

  2018年,該區在佳水岸籌建起一所佔地17000多平方米的學校,由新華門小學率先創辦玉成分校。經過幾年的實踐與探索,目前,主城區已有6所學校實行“名校辦分校”模式,增加優質學位9690個,受益學生達7931人。 2021年,新華門小學第二所分校紅山校區掛牌,在全區率先走出了一條破解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的成功之路。

  在解決好“城鎮擠”問題的同時,“鄉村弱”的問題也同時受到高度關注。通過改革打破城鄉發展壁壘,加大對鄉村教育的支持力度,讓教育在鄉村振興戰略中釋放更多發展動能。

  “雙減”政策落地 教育治理能力明顯提升

  改革既要抓重要領域和重要任務,又要抓關鍵主體和環節。“雙減”政策落地實施一年多來,天水市教育系統將“雙減”列為重大民生工程,探索“雙減”新樣態,重塑教育新生態,讓教育回歸本真。

  “把作業設計作為提升作業品質、推行教學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採取作業量分層、難度分層、形式分層、評價分層等一系列措施,中小學作業由原來的‘大鍋飯’變成了‘自助餐’,不同學生真正實現了各取所需,因材施教。”天水市教育局副局長李長虹説。

  據了解,天水市為了保證“雙減”政策落地實施,市政府建立了天水市“雙減”工作專門協調機制,先後制定了《天水市雙減工作專門協調機制重點工作任務》,統籌協調推進“雙減”工作。

  為了監測作業設計效果,天水市教育局組織開展了中小學線上作業設計大賽,推動作業佈置控總量、提品質。全市794所義務教育學校全部建立作業校內公示制度並制定作業管理具體辦法。

  為了確保“雙減”政策落實,天水市教育系統全力做好“加減法”。全市409所應開展課後服務學校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結合辦學特色、學生學習和成長需求,在推行“5+2”課後服務模式方面做好“加法”,開展社團活動、答疑輔導、資源學習等多種課後服務項目,學生參與率99.75%,“5+2”全程參與率99.17%,教師參與率99.23%。

  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源頭治理的“減法”也精準到位。市教育局聯合市發改、市場監管等六部門建立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監管機制,全面落實“兩種監管方式”和“兩個全面納入”預收費監管政策。

  改革教師管理體制 激發教育發展潛力

  鄉村教育要留住學生,最根本的就是要留住教師。

  秦安縣教育園區建設按照“整合資金、統籌建園、巡迴走教、資源共享”的總體構想,通過“財政資金拿一點、項目資金整一點、社會人士捐一點”的方式,建成集食宿、辦公、管理于一體的隴城教育園區。

  為了讓這一改革模式惠及更多的學生,該縣陸續建成了3個教育園區並投入使用,打造了多點輻射的教育園區集群。目前4個園區服務4鎮99個行政村85所學校,受益群眾14.5萬餘人、學生1.04萬人。4個教育園區均實行與學區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學區主要行使行政職能,園區成立管理委員會保障教育教學工作高效運轉。秦安縣建設教育園區集群的舉措實現了鄉村教師由學校向園區人的身份轉換。

  “住進公寓樓心裏有滿滿的幸福感,如今家雖在天水,但沒有想調走的念頭。”蓮花鎮教育園區青年教師焦佩佩2012年入職,除了帶語文、數學、音樂課還擔任班主任,工作出色。

  體制改革的關鍵詞是“破障礙”,人事改革的重點在於“添活力”。武山縣穩步完善教師和校長交流輪崗制度,通過校內直接聘用、學區(學校)內崗位競聘等程式進行聘用,以此破解教師佈局和學科結構不合理緊缺的問題。今年武山縣公開選聘108名農村中小學教師到部分城鎮學校任教,有效解決了城區學校學科教師緊缺的難題。

  “當前全市教育正處於轉型跨越的關鍵期,也進入了教育改革的‘深水區’,今後要繼續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效果導向相結合,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通過加大改革的力度來增加教育的溫度,全面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天水市教育局局長沈建玲説。(文 閆鎖田)

編輯:王奇英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