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萬公斤茶葉從哪來?探訪湖州不一樣的“新茶經”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3-03-28 14:13:59

  江南的春,一半煙雨,一半茶色。近日,行走于《茶經》故里的湖州,處處“茶語芳香,只此青綠”的景色,如同一幅連綿的畫卷在眼前鋪陳開來。

  在《典籍裏的中國》第二季,我們看到先賢陸羽所處的時代,湖州産出的貢茶僅為5000多公斤,如今,湖州一年的茶産量高達1000多萬公斤。“如此産量,得惠及多少百姓啊!”帶著節目中陸羽的感慨,連日來,筆者赴多地探訪湖州不一樣的“新茶經”——

  “採”字經  41萬名採茶工為茶而來

  駕車,沿著長興縣李家巷鎮軍民路一路往南,再駛入蜿蜒的山路,不久便來到了長興玉山果生態農業開發中心的500多畝茶山,一幅“青山採茶圖”的景象映入眼簾。

一千多萬公斤茶葉從哪來?探訪湖州不一樣的“新茶經”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30327221801

長興茶山的茶農展示剛採摘的春茶  攝影  徐震

  滿山翠綠,千萬棵茶樹沿著山坡生長,200多名採茶工手拿竹簍、頭戴草帽,輕快地在茶樹間穿梭。指尖如舞,嫩綠的紫筍茶尖翩翩入簍,58歲的李秀芝手法嫺熟,已經採了小半簍茶葉。

  “這是我第三年來湖州採茶了。”李秀芝來自河南省週口市鄲城縣。3月8日,她和30多名老鄉乘坐勞務公司的大巴跨越千里來到了湖州,開啟為期一個月左右的茶葉採摘。她説,前兩年因為疫情原因,來時要層層檢查,回去還隔離了一週。今年從乘車、入住到採摘一路綠燈,心情舒暢。

  “都説湖州的茶葉多、採茶忙,我就想來學門手藝。”來自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的採茶工操樂穎已經68歲了,不服老的她是第一次來湖州採茶,“在老家平時就種種地,也沒啥收入,來這裡採茶,一個月能掙5000元。”她爽朗地説。

  沿著狹窄的山坡小路,筆者發現了一個小細節:小路邊的茶樹都被拉扯過,有些只剩下樹枝。中心負責人張小紅説,山坡上都是高低不平的泥路,容易滑倒,她交代所有的採茶工,小路邊的茶樹都可以拉扯,樹弄壞了不要緊,安全第一。

  中午時分,採茶工三三兩兩走下山,來到山腳下的宿舍,熱氣騰騰的午餐已經端上桌。“雖然採摘很忙碌,但是吃住都很好。”採茶工林安美説,這些天茶葉長勢正好,她們幾乎都是早上4點半起床,中午吃好飯稍作休息就繼續採摘,但是大家幹勁都很足。

  來到中心的茶葉加工車間,一陣陣茶香撲鼻而來,工人們正在自動化流水線上有條不紊地忙碌著。“不只是制茶工藝改進了,如今我們運茶葉和肥料有了軌道車,植保用上了無人機。”張小紅説,有了採茶工和新科技的努力,今年茶葉採摘有望突破5000公斤。

  湖州茶樹種植面積為43.4萬畝,預計今年湖州的採茶工達到41萬人,用工量最大的茶山採茶工達到近千人。眼下,湖州人力社保、交通運輸等部門正下沉服務,幫助採茶工及時到崗,保障春茶採摘平穩有序。

  “售”字經  “茶二代”新視角回歸茶園

  在德清縣阜溪街道三橋村,有一家“斟希”美宿,無論是民宿裏擺放的碩大茶壺,還是民宿坐擁的千畝茶園,無不彰顯著這家民宿“無由持一碗,寄予愛茶人”的茶主題。

一千多萬公斤茶葉從哪來?探訪湖州不一樣的“新茶經”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30327221757

“茶二代”馬倩蕓在展示茶藝  攝影  徐斌姬

  民宿的主人,是29歲的“茶二代”馬倩蕓。“我家茶園佔地960畝,2019年,我為自家茶葉註冊了‘斟希’商標,這個品牌也被用到了民宿。”馬倩蕓説,來此住宿的客人都喜歡躲進茶園,被茶香治愈。

  馬倩蕓口中的茶園,名為王婆嶺生態茶場。“提前簽約的500多名採茶工,這段時間會陸續到位。”這幾天,除了觀察茶芽長勢,馬倩蕓最關注的就是天氣變化。

  好山好水出好茶,馬倩蕓的家鄉盛産浙江名茶“莫幹黃芽”,由於家裏開茶室,她從小和茶一起成長起來,深知茶人的艱辛與堅守。

  2017年,學國際會計專業的馬倩蕓大學畢業後,留在了杭州的一家外企工作。彼時,其父承包的960畝茶園陷入困境,準備轉讓。父輩的召喚和振興“莫幹黃芽”的情懷,促使她返鄉接手了家裏的茶園。

  過去做茶全靠一雙手,馬倩蕓和父親商量後,首先就對茶園進行了硬體改造,引進數字化管理系統,上馬全新的工藝流水線和氣候品質溯源系統,並對茶樹種植方式、管理方式、茶葉品種等均採用了最新標準。

  馬倩蕓的“戰場”,不止在茶園,更在手機裏。為了拓寬銷路,她在淘寶、抖音上開了網店,並化身“網紅主播”,將茶葉的採摘炒作技藝搬到直播間,打開了新銷路。

  考慮到德清有很好的旅遊資源,馬倩蕓還説服父親開了一家茶文化主題的精品民宿,以茶會友,打響“斟希”茶品牌,讓家鄉的“莫幹黃芽”茶香飄得更遠。

  “去年以來茶園推出了認領模式,在保證認領者品嘗到新鮮高品質茶葉的同時,帶動了種植、加工環節良性發展。”在馬倩蕓看來,飲茶既傳統又時尚,同樣被年輕人所喜愛,今年她在網店新增了易於攜帶、衝飲的袋泡茶,就充分迎合了日益年輕化的市場。

  “目前家裏的茶園和茶廠都經營得不錯,促進了周邊村民的就業。”馬倩蕓説,這兩年和她一樣接手家裏茶葉生意的“茶二代”越來越多,他們正用新視角、新創意、新玩法,推動著傳統茶産業的“復”與“興”。

一千多萬公斤茶葉從哪來?探訪湖州不一樣的“新茶經”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30327221805

採茶工在德清縣莫幹黃芽茶區採茶  攝影  伊凡

  這兩年,湖州的“茶掌櫃”正趨於年輕化, 回歸茶園的“茶二代”數量明顯增加。這些“90後”“00後”,不乏高學歷和海歸經歷,他們舍去高薪回歸故里,以新一代的方式賦予茶産業更多可能,而相關部門也積極為“茶二代”提供扶持,讓他們幹事創業更有勁頭。

  “種”字經  為千萬茶山嵌入“茶晶片”

  “金毛耳草長得很不錯,它有保溫防濕、減少水土流失的作用,不用除去。”“山坡道路兩旁可以再多種些行道樹,起到固土防風的作用。”這幾天,在位於安吉縣溪龍鄉的裏岙山茶園內,湖州市農業科技發展中心經作站副站長柳麗萍與安吉千道灣白茶有限公司負責人陳鎖,查看白茶在進行生態修復試驗後取得的成果。

  “近年來,由於部分茶農按照經驗主義,未能針對‘白葉1號’品種特性進行管理,導致湖州少量茶園的茶葉抵抗極端天氣能力差,口感上鮮爽度有所下降。”柳麗萍説,他們以裏岙山茶園為試驗田,通過構建排水系統、合理施用肥料、減少農藥使用等方式,使茶園每年青葉産量提升約10%,苦澀味下降、鮮爽度提高。

  如何讓1000多萬公斤茶葉更好更香?湖州近年來一直進行生態茶園建設的探索,制定了全國首個的生態茶園的市級地方標準,實現茶葉品質的不斷提升。從一株茶樹到萬畝茶園,從量上的遞增到質上的求精,湖州對茶葉的求索從未止步。

  上世紀八十年代,安吉縣溪龍鄉黃杜村村民盛振乾從安吉天荒坪鎮大溪村的野生白茶樹上剪取枝條,引至村裏種植。經過一年努力,34株白茶苗生根發芽,第一代白茶的開發培育就這樣在黃杜村悄然成功了。

  隨後,湖州市農業農村局指導安吉縣進行浙北茶樹良種選育課題研究,盛振乾被聘請為茶技員。伴隨著茶葉推廣,農民的種茶熱情被點燃,一村一戶搶著種。以前一文不值的荒山荒坡,只要能種的地方都種上了白茶,甚至推廣到縣裏的其它鄉鎮。

  去年,安吉白茶産量已達到2100噸,産值達32億元,品牌價值達48.45億元,連續十三年躋身區域公用品牌十強,為該縣農民人均增收8800余元,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産業。

  如今,安吉白茶也以另一種方式,用“一片葉子”造福更多百姓,讓湖州茶葉不止于“1000多萬公斤”。

  2018年至今,安吉縣陸續向貴州普安、沿河、雷山,四川青川和湖南古丈三省五地捐贈“白葉1號”茶苗,並且派出農技專家長期駐點指導。去年,三省五縣6217畝“白葉1號”共計採摘鮮葉3.25萬公斤,生産幹茶7300余公斤,産值超過770萬元,2064戶6661人受益,人均增收1162元。

一千多萬公斤茶葉從哪來?探訪湖州不一樣的“新茶經”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30327221752

採茶工在安吉縣遞鋪街道湯村塢自然村採摘茶葉  攝影  伊凡

  為了讓當地的茶葉長活長好,安吉累計派出100多批次、600多人次的蹲點指導,幫受捐地培養出許多技術人員。

  安吉縣溪龍鄉農業農村辦公室一級主任科員錢義榮正是安吉派出的諸多專家之一。5年來,他先後30多次到貴州,短則兩三天,長則一兩周。“各地氣候條件和土壤環境不同,為讓茶苗種下、種活、種好、種出效益,哪有需要,我們的技術人員就在哪。”他説。

  去年,湖州克服疫情、天氣的負面影響,總産值和畝産值均為全省第一。在種茶人、採茶工、茶業專家的接力下,湖州茶葉品牌也不斷提升影響力,安吉白茶書寫傳奇、長興紫筍重放異彩、莫幹黃芽迭代嬗變、桑葉茶無中生有……如今,“茶+文化”“茶+旅遊”“茶+科技”等各類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文 徐斌姬 徐震)

編輯:魏煒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