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20萬噸稻田蝦銷往上海
來源:安徽商報  |  2023-06-05 10:34:09

  一架無人機在稻蝦田上空來回穿梭,一粒粒飼料從無人機的漏斗中掉落到塘面,飼料顆粒在水面激起漣漪。蕪湖市繁昌區平鋪鎮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裏,一台行業級無人機正在水域上空作業。從5月初開始,這裡的小龍蝦迎來了捕撈上市的高峰期,它們將從平鋪鎮跨出省域,或銷往江蘇、浙江等地走向餐桌,或發往位於蕪湖市三山區的加工廠“變身”第九菜係。

  今年50歲的李典中是平鋪鎮馬仁村人,也是該示範區所屬的蕪湖盛典休閒生態園有限公司的負責人。2個月前,他的公司被安徽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為“安徽蕪湖克氏原螯蝦省級良種場”。

  2014年,在江蘇省蘇州市從事人力資源生意的李典中得知家鄉繁昌區到蘇州招商引資的消息後,便決定返鄉創業。從最初的275畝稻蝦田到如今的10673畝稻蝦田,李典中走了8年,他的公司也成為全省該行業最大的單體企業之一。

  李典中“吃”的第一口“螃蟹”就在他的出生地馬仁村。

  2015年2月,李典中通過土地流轉在當地獲取了275畝土地的使用權。5個月後,他又加大了投入,在附近的新塘村流轉了1053畝土地。看著愈加寬闊的水面,李典中關注到了光伏扶貧的信息,便決定試一試在養蝦的稻田裏架起光伏板搞發電。於是他租賃了太陽能發電水面1300多畝(漁光互補),實現了産業年産值由2016年的760萬元增加到2019年的1300萬元。

  從李典中決定從事小龍蝦行業伊始,他便採用了稻蝦綜合種養模式。“這種模式不會影響農業生産,還能增收。”李典中認為,小龍蝦吃著水草,在田裏游動,一方面,幫助清除了田裏的雜草,一方面幫著鬆動土壤,促進水稻生長,小龍蝦的糞便也是很好的有機肥。同時因為養殖小龍蝦的稻田不能使用農藥和化肥,進而促使田裏種的水稻成為了真正的生態水稻。

  專業合作社托起“返鄉夢”

  “要想成功,還得繼續在農業産業結構調整上做好功夫。稻蝦共作種養的技術容易掌握,是給村民帶來增收的好産業。”李典中説道。2016年8月,繁昌區盛典清水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掛牌成立。通過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模式,共同發展小龍蝦養殖。僅當年,該鎮農民就在他的帶動下實現了增收950多萬元,2017年更是增加到1300多萬,佔農民全年收入總額的近三分之一以上,當地農民工最多一戶有近5萬元年收入。

  合作社成員詹文友早年在外務工。2018年,他返回家鄉承包了200余畝土地,隨後便加入了盛典清水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始進行稻蝦綜合種養。“我去年‘搞’了30多萬元。”在詹文友看來,加入合作社,可以解決像他這樣的中小養殖戶技術、運費、銷售、部分資金等問題。“帶頭企業規模大,有議價權,我們能跟著‘沾光’。”

  據安徽省水産技術推廣總站主要負責人蔣軍介紹,2022年全國小龍蝦産量,湖北第一、安徽第二、湖南第三,湖北、安徽、湖南、江蘇、江西5省小龍蝦産量佔全國總産量九成以上。當年,安徽小龍蝦養殖面積達633萬畝,總産量60萬噸,以稻田養殖的小龍蝦為主。

  伴隨著安徽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快速增長,全省小龍蝦規模加工企業的數量也在發生變化。2022年全省小龍蝦規模加工企業近30家,加工量有望突破10萬噸,加工品種也由過去的蝦仁、蝦尾擴大到清水蝦、預製菜。其中,當年全省新上馬了7家左右的加工企業。2022年安徽稻田蝦總量的1/3,約20萬噸銷往上海市場。“預計今年這個數字還將進一步增加,其中6錢以上大蝦主銷上海,受到上海等全國市場的歡迎。”(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常誠)

編輯:查宛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