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洱源縣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海菜花開幸福長
采收海菜 通訊員 羅新才 攝
青山環繞,田園似錦,連片的水田上,一朵朵海菜花悄然綻放,菜農們正忙著收海菜,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這是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的美麗鄉村圖景。
洱源縣地處洱海源頭,在洱海流域的保護治理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隨著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工作的深入推進,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培育綠色産業,成為洱源縣發展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洱源縣結合實際,立足資源稟賦,深入推進洱海保護治理和流域農業綠色轉型升級,通過調優品種、調大規模、調高效益,積極探索特色産業發展新模式,拓展綠色農業發展新空間。
在右所鎮松曲村海菜種植基地,菜農李國燦剛剛采收完自家水田裏的海菜花,又忙著招呼工人栽種新一茬海菜。“這一批海菜苗種下去,不需要施肥、打藥,20多天后就可以采收。我們家一共種了40多畝,每畝可以收穫近2噸,效益十分可觀。”李國燦説,海菜種植對水質要求非常高,水清則花盛、水污則花敗,是名副其實的“環保菜”,也是大理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時令菜。
“海菜易種植、投資小、見效快,兼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右所鎮三江源水産品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克勝介紹,依託良好的氣候條件、便利的交通和豐富的水資源,右所鎮積極探索“以濕養濕”模式,從改田整地、田間管理、技術培訓等方面入手,不斷激發農戶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地制宜發展海菜規模化種植,取代大蒜等傳統“大肥大水”作物,推動農業綠色轉型。同時,充分發揮黨員示範帶頭作用,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推進生態海菜種植示範基地建設,引導更多農戶加入海菜種植的隊伍,不斷壯大特色産業。
經過多年發展,洱源縣人工種植海菜成為了洱海流域水質保護與農業綠色協調發展的生動實踐。小小的海菜花成了助力鄉村振興的“致富菜”,也讓當地村民有了更多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據楊克勝介紹,合作社208畝生態海菜種植示範基地每年用工量近5000人次,務工工資支出近60萬元。
如今,右所鎮還通過電商直播,不斷打響特色産業品牌,助力海菜走向“大眾餐桌”。松曲村的海菜除了銷往省內各地,還被運往上海、杭州等地,受到消費者廣泛好評。截至目前,右所鎮松曲村已連片種植海菜1500多畝,年産值達1800多萬元。(記者 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