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召開以來,雲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市針對轄區農牧民黨員群眾流動性大、難以集中學習,以及部分黨員群眾文化水準不高的實際情況,不斷在豐富載體、創新形式、引向深入上下功夫,累計舉辦了15期、覆蓋1500余人次的“牧區流動黨校”,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在雪域高原落地開花。
香格里拉市抓實宣講載體,讓流動宣講更有“深度”。“牧區流動黨校”始終把理論武裝作為教學重點,由市級黨校教師“送教上門”,做到哪有農牧民,哪就有“牧區流動黨校”的足跡;哪有需要,哪就有講師的身影。
“牧區流動黨校”宣講惠民利民政策
“牧區流動黨校”堅持“藏漢雙語”宣講,讓廣大黨員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使黨的創新理論內化為牧區黨員群眾的立場、觀點和情感,提升黨員群眾反對分裂、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自覺性,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凝聚黨心、民心。
香格里拉市拓展宣講內容,讓流動宣講更有“溫度”。“牧區流動黨校”按照“貼近實際,貼近基層黨員群眾,精講細講,突出重點,突出特色”的教學要求,為農牧區黨員群眾“送政策”,進行黨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培訓,宣傳黨的惠民利民政策。
藏區牧民專心聽講
同時,“牧區流動黨校”還在宣講過程中“送科技、送文化、送法律、送信息”,著力解決生産技術、精神生活、權益維護等問題,取得了教育黨員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密切黨群關係、促進工作落實的良好成效。因此,“牧區流動黨校”被農牧民黨員親切地稱為“馬背上的黨校”。
香格里拉市豐富形式,讓流動宣講更有“熱度”。“牧區流動黨校”通過開設“歌聲中的黨史”“地方紅色故事”課堂,組織觀看紅色電影,組織黨的二十大精神知識競賽,重走長征路和文藝交流等教學活動,變“單一説教”為“多形式視聽”教育,使基層黨員宣講“動”起來,讓黨課宣講“活”起來,形成常學常新的濃厚氛圍。(文/圖 香格里拉市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