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讓移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夏日傍晚,羅山腳下的吳忠市紅寺堡區新莊集鄉南源村,傳來陣陣鑼鼓聲,村裏的秦腔戲團正在排演秦腔。
“五台山困住了楊老將,思想起國家事好不痛傷,我曾命五郎兒扮家將,兒不回又莫非遭禍殃……”村民李小紅與馮歲琴都是村裏的“秦腔迷”,兩人合唱的《金沙灘·困山》選段,粗獷豪放,語調高亢激昂,一折唱罷,大家直呼過癮。
“在老家一有空閒就愛吼秦腔,移民到這裡10多年了,日子好了,咱吼秦腔的氣力也更足了。”李小紅説。
李小紅是新莊集鄉小有名氣的秦腔愛好者。“你看,我的快手粉絲已經有8.5萬了,人家都説我是‘大網紅’。”李小紅向記者展示自己的快手賬號,近600件秦腔選段作品,獲得了近14萬的點讚數。
自從搬遷到紅寺堡區後,李小紅和鄉親們農閒時還會聚在一起吼秦腔,精神生活過得十分充盈。
“現在家裏種了黃花菜,村上平時還提供種植技術培訓和貼息貸款等,碰上今年賣價好,我們都盼著能多賣點錢。農閒時,我還被邀請去附近的中小學校為孩子們唱秦腔,幫助他們了解傳統文化。”説到這裡,李小紅一臉滿足與喜悅。
相比李小紅,搭檔馮歲琴學習秦腔之路就有點“坎坷”。
“我以前沒有機會跟著老師學秦腔,平時就靠聽錄音、看視頻,一句一句跟著模倣,有些字詞聽不清楚,就重復好多遍,直到學得像樣才行。”憑著這股子勁頭,馮歲琴比別人付出了成倍的努力。
移民前,馮歲琴生活在西吉縣的一個小山村,一輩子最癡迷的就是秦腔,只要聽説哪唱秦腔,就二話不説拎起小板凳,走個十幾裏山路去看戲。在紅寺堡區安家後,馮歲琴一家靠著養羊走上了致富路,生活幸福安逸。
“現在每天除了喂羊,一有空就打開手機看秦腔短視頻,村裏劇團只要外出演出,我都會趕過去。”羊圈裏的羊膘肥體壯,隔三差五還能在村裏的秦腔戲臺上吼唱幾嗓子過過戲癮,沒有什麼事比這更讓馮歲琴心滿意足了。
南源村秦腔劇團成員大多是西海固的移民,在老家大家都癡迷秦腔。近幾年,隨著紅寺堡區不斷推進秦腔等傳統文化進鄉村,舉辦“移民之聲”秦腔大賽等,羅山腳下的一個個移民新村裏,秦腔文化愈加濃郁,南源村秦腔劇團也吸引了不少年輕愛好者加入。
“村裏為劇團提供場地,鄉上還配備音響設備,供村裏的秦腔愛好者們排演。有很多村民都是秦腔票友,大家吹拉彈唱各有分工,很多村民前來聽戲湊熱鬧。因為秦腔,移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南源村黨支部書記梁巧紅説。(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蘇峰 李濤 杜曉星 何耐江 王沛瑤 楊玉瑛 何婉蓉 采寫、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