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固治理後的黃河吳忠險工段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安瀾圖景。寧夏日報記者 張國長 實習生 彭斌 攝
近日,記者沿黃河吳忠段順流而下,看到兩岸綠意蔥蘢,濕地涵養生靈。
在梅家灣險工段的黃河與秦渠退水口橋下,吳忠市水務局總工程師馬學林通過手機查看當日從水文站發來的監測數據:流量754立方米/秒。“當豐水期流量達到3800立方米/秒時,來水就上升到石墻護坡的位置;達到6500立方米/秒時,黃河就會對濱河大道造成威脅。”馬學林説。
梅家灣段比吳忠市區高6米,細腰子壩段比吳忠市區高12米,形成“懸河”,歷史上曾造成巨大危害。河水拍打著岸邊的混凝土四腳體和巨石,發出低沉的咆哮。黃河到達古城灣、羅家湖、梅家灣、細腰子壩險工段時,由東西流向急轉為南北流向,形成橫河。由於河道幹流形成較大彎道,一旦洪水來襲,堤壩決口,洪水會直撲吳忠市區。明代因“故城為河水崩陷”“城湮于河水”等原因,使靈州城三遷新址。
馬學林指著身邊的丁字壩介紹:“為防止水流淘刷,控導河勢,黃河堤防主要由堤防和壩垛、護岸構成,僅梅家灣河段就建了25座控導性水利工程。”
梅家灣險工段改造加固後,經受住了2018年、2019年汛期的巨大考驗。2018年7月,黃河持續高水位運行達74天,暫態最大洪峰流量達3570立方米/秒,洪峰量值之大、洪水歷時之長均創1981年以來之最。70多天裏,大於3000立方米/秒的洪水掠過灘區,最終歸順大河,堤防無一決口。
黃河干流流經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69公里,年過境流量約300億立方米,吳忠市是繼蘭州之後第二個黃河穿城而過的城市。長期以來,青銅峽大壩以下河道、河床、深槽、淺灘交錯出現,河勢變化多端,曾因河道淤積嚴重,防洪控導工程數量少、建設時間久遠、標準偏低,導致險工段行洪安全隱患增多。新中國成立後,黃河吳忠段曾發生過2次大洪水:
1964年7月19日至23日,黃河上游普降大到暴雨,干支流洪水相遇,青銅峽最大洪峰流量達5930立方米/秒,流量在3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時間持續了13天,由於積極搶險,未造成大的災害。
1981年8月13日至9月13日,上游連降30天連陰雨。至當年9月17日,青銅峽洪峰流量達到6040立方米/秒,流量在3000立方米/秒以上的天數持續了18天,淹沒農田近10萬畝,一些地方災情嚴重。
從1998年開始,吳忠市組織全市各鄉鎮、各行政事業單位、駐吳各單位,對境內44公里黃河防洪堤進行加固;1999年對梅家灣險工段和光明段進行控導治理,新建控導丁壩12座,聯壩1.5公里。尤其是2009年建設吳忠市標準化堤防改擴建工程,完成堤防改造54公里,從不足五年一遇的土堤率先在沿黃九省區中全境建成標準化堤防,從根本上改善了城區段河道堤防薄弱的狀況,控制了河勢擺動,減少了洪淩災害和河道塌岸損失。
2010年至2013年,吳忠市建設黃河吳忠(青銅峽)市區段綜合治理工程,率先建成濱河水韻吳忠黃河治理樣板區。對吳忠市區黃河兩岸城市段河道進行了重點治理,治理河段長15.4公里,為加快吳忠市新型城鎮化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奠定了基礎。
2015年,黃河寧夏段二期防洪工程被列入國務院172項重點水利工程之一,截至2018年底,通過三年5個批次的項目建設,吳忠市共完成工程治理段長29.66公里。以黃河干流為主軸,實施河道堤防、河道控導、灘區治理、城市防洪等重點工程,城區河段防洪按五十年一遇、其他河段按二十年一遇的標準進行堤防建設。治理段總長31.95公里,涉及黃河右岸7處險工段、左岸7處險工段,新建壩垛151座、護岸10座。二期防洪工程如“忠誠衛士”捍衛著標準化堤防和沿黃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産安全。
“黃河吳忠城市段防洪分別按二十年、五十年、百年一遇設計,對應的洪峰流量分別為5620立方米/秒、6020立方米/秒、6160立方米/秒。近年來,黃河上游來水準穩,尤其是龍羊峽水庫、劉家峽水庫、沙坡頭水利樞紐,具有強大的防洪防淩功能。”馬學林説。
“40多年來,吳忠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打造沿黃生態廊道,通過實施堤防達標建設、河道整治、河道疏浚、灘地生態保護與修復、水環境治理等工程,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實現‘防洪保安全、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的目標。黃河吳忠段安瀾無恙,兩岸水清、岸綠、景美。”馬學林一邊沿岸堤查看,一邊自豪地介紹。對兩岸濕地進行提升改造,為微生物、水生動物、兩棲動物、小型哺乳動物及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空間,保障了生物多樣性。
“為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建設,拓寬黃河吳忠城市段河道行洪斷面,2022年1月,吳忠市組織外移黃河吳忠柳溪湖圍堤,規劃對黃河右岸吳忠城市過境段進行提升改造,持續加強黃河兩岸堤防建設、注重河道整治、強化環境治理、推進生態修復、提升公共服務水準、促進文化建設。”吳忠市相關負責人説。
黃河正在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安瀾圖景,隨著黃河水一起在吳忠大地上徐徐展開。(寧夏日報記者 張國長 實習生 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