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綠竹生態美林下生黃金
蓮花村甜筍
幾場大雨的滋潤,竹筍紛紛破土而出,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思茅街道蓮花村的筍農們開始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
每年的5至8月,是蓮花村甜筍批量上市的季節。一顆顆碩大鮮嫩的竹筍,不僅讓當地村民增加了收入,竹林還美化了環境。“這種甜筍是可以直接生吃的,因鮮、脆、嫩、甜等特點和豐富的營養價值,深受消費者喜愛。”蓮花村甜筍種植戶李瓊説。
1992年,蓮花村開始種植勃氏甜龍竹,經過多年的探索、改良種植方式,形成了蓮花村獨有的反季節甜筍,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目前,蓮花村甜龍竹種植面積達5000余畝,平均畝産甜筍300公斤,産值1800萬元,甜筍産業人均收入達9730元。“我家有20多畝甜筍,畝産300多公斤。價格好的時候,可以賣到每公斤20多元,一年下來有9萬元左右的收入。”蓮花村筍農羅旭平高興地説。
甜筍雖好吃,但保鮮時間短。為解決甜筍保鮮難題,蓮花村整合省級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扶持資金50萬元,自籌資金30萬元,建設了3個風冷式專用冷庫,並通過“村集體+合作社+社員+基地”模式,于2021年8月成立了普蓮甜籠竹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和264戶農戶簽訂協議,由合作社尋找銷售渠道,確保甜筍市場價格穩定。
“甜筍是我們村的支柱産業,2022年,蓮花村集體經濟僅普蓮勃氏甜龍筍種植專業合作社運營純收入就有20多萬元,農戶還有額外分紅。去年,合作社賣筍加分紅,人均收入比之前增加了7000多元。”思茅街道蓮花村黨委副書記李建平説。
綠竹生態美,林下生黃金。小小竹筍不僅讓農戶增收,也讓更多群眾掌握了甜筍種植技術,為將來甜筍規模化、標準化、産業化生産打牢基礎。思茅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周志平説:“接下來,我們將拓展銷售渠道,引進專業企業走精加工路線,延伸竹筍産業鏈,打造竹筍莊園,發展觀光旅遊,提高‘土特産’附加值。”
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老廠鄉羅柴衝村,當地立足資源優勢,發展精深加工,讓竹筍走出了大山,走向市民餐桌。
2022年,老廠鄉羅柴衝村牽頭成立了雲南鄉小竹商貿有限公司,籌集27萬元資金升級改造食品加工生産車間,農戶將自家的竹筍交給公司統一銷售,閒暇時還可以到公司打工,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原來沒有鮮筍加工廠的時候,每年的七八月都要自己採摘加工,工序複雜、費時費力。現在有了加工廠,我們直接把新鮮採摘的竹筍交到公司,竹筍立馬變現,很方便。”村民普曉林説。
羅柴衝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普值介紹,羅柴衝村共有1.1萬畝竹林,年産鮮竹筍1500噸以上,可採伐竹林4000噸,産值400多萬元。(記者 胡梅君 李蘇榕 通訊員 徐曉芳 李悅 楊傲然 刀雪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