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教授任繼周:疾風勁“草” 薪火相傳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3-09-07 09:58:34

 近日,教育部發佈了2023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蘭州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入選。

蘭州大學教授任繼周:疾風勁“草” 薪火相傳_fororder_圖片1

任繼周教授照片

  視力嚴重下降,腿腳又不便,99歲的任繼周活動範圍基本上被圈定在方丈之間的書房裏。面對著一張大投影屏,他每天仍然要工作6小時,在莽莽的草業科學世界之中,他已經徜徉了近80年。

  任繼周作為我國草業科學教育專家,建立了現代草業科學的理論與方法論,創建了草業科學的學科框架和教學體系,創辦了西北第一個草業教學科研機構和第一本學術刊物,建立第一個草原野外臺站,培養了大批草業科學人才。

  他在90多歲高齡主持編寫全國統編教材——《中國農業倫理學概論》。他綜合提煉出黃土高原草地農業系統的發展模式,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他組織設立了6個獎學金項目,累計捐資助學600余萬元……

  “與牛羊同居,與鹿豕同遊”

  19歲那年,體重只有45公斤的他,以高分報考了國立中央大學的冷門專業——農學院畜牧係畜牧專業。

  大學時代,任繼周師從我國現代草原科學奠基人王棟教授,攻讀牧草學、草原學,兼習動物營養學。畢業後,經恩師王棟推薦、獸醫學家盛彤笙先生邀請,他受聘于蘭州國立獸醫學院。臨行前,王棟專門送了一副對聯,上面題寫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與牛羊同居,與鹿豕同遊”。

  初到西北,一間挂著“牧草研究室”牌子的16平方米實驗室,裏面有一張辦公桌、一盞煤油燈、一個書架、一個單面試驗臺,這便是任繼周的全部專業設備。

  5月到達蘭州,6月,任繼周就迫不及待開始了外出考察,以每年跑爛一雙翻毛皮靴的工作強度,走遍了甘肅和寧夏的草原和牧區,對全省草原狀況進行了初步考察。

  1954年,在海拔3000米的天祝藏族自治縣抓喜秀龍草原的馬營溝上立起兩頂白色帳篷,任繼周的臨時住所與做定點觀測的實驗室就這樣落成了,這也是我國第一個高山草原定位試驗站——甘肅天祝草原站,在全國率先開展高寒草地改良研究。

  建站初期,任繼周每週前3天在蘭州教學,後4天到試驗站工作。即便如此,他的教學工作也從未耽擱。他是公認的優秀教師,“每講兩節課,我備課至少8小時”。

  20世紀50年代末,任繼周提出草原的氣候—土壤—植被綜合順序分類法,是國際上第一個適用於全世界的草地分類系統。1973年,他帶領的學術集體提出了評定草原生産能力的指標——畜産品單位,後來被國際權威組織用以統一評定世界草原生産能力;他創造了劃破草皮、改良草原的理論與實踐,研製出我國第一代草原劃破機——燕尾犁,使當地草原生産能力提高5倍,成為我國大規模改良草原的常規方法之一。

  “為草正名,藏糧于草”

  20世紀70年代,任繼周心痛地見證了過度開墾導致的草原退化,草原生態系統不斷潰敗。他總結歷史教訓,提出發展季節畜牧業等理論,創建了有數字化特徵的草原綜合順序分類法,推出了草地臨界貯草量、家畜臨界減重等學術成果。

  “草原是生態系統,草原的問題出在草原之外。”基於這樣的認識,任繼周將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分為前植物生産層、植物生産層、動物生産層、後生物生産層。這一理論目前已被學界廣泛接受,草原學由此向草業科學發展。

  從草原到草業,一字之差,卻將草地納入到整個農業生態系統,草業科學的學科框架正式形成,中國草業科學的空白就此填補,我國草原保護與有效利用在日後逐步提高。

  1981年,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正式成立。任繼周主持承擔全國及甘肅省有關草原生態研究課題,研究、收集、整理草原科技情報,培養草原學科博士、碩士研究生,與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等國家的科研機構協作,開展學術交流。

  同時,他帶領學術團隊在黃土高原、雲貴高原、青藏高原及沿海灘塗地區,深入開展草地農業生態系統研究,不斷積累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草地農業生態學的理論體系。

  1985年,張掖市臨澤縣一個5000畝的牧場,因牧場老化負擔重,無人管理,任繼周卻如獲至寶。他借鑒物理學系統耦合概念,首先提出農業系統耦合、系統相悖理論,提出草地農業中不同亞系統間的系統相悖是中國草地退化的根本原因,而不同亞系統間的系統耦合和草地農業系統外延與種植業、林業等系統的耦合是遏制草地退化、提高草地生産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應用這一理論,實現了山地(祁連山)—綠洲(臨澤)—荒漠(北部荒漠)系統耦合,試驗區産能提高了2.5倍,進一步豐富了草地農業系統理論。如今,草地固碳、保水、調節氣候乃至文化傳承的功能逐漸被人認識,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的提出,讓草原上升騰起新的希望。

  “從來草原人,皆向草原老”

  1995年,半生關注草原的任繼周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一頭是遼闊草原,一頭是三尺講臺,他把從草原獲得的知識、智慧與愛播撒在後來者心間。

  在任繼周的帶領下,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涌現了全國草業科學領域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草種創新與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入選首批全國20家標杆重點實驗室,培育的多個草種品種進入國家級名錄。

  任繼周認為,做學問必須“教學相長”,把成果運用於培養人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否則,就成了‘書櫃子’‘紙簍子’”。

  進入耄耋之年,任繼周已無力躬親參與農業結構改革的實際操作,反而轉向多年壓在心頭的問題做深度思考。於是,他從農業生態系統和農業發展歷史起步,逐漸進入農業倫理學思考,組織編寫並出版了《中國農業倫理學導論》,用哲學的終極探索,回應學科的方向問題。

  周代的官職中有“草人”,《周禮》記載“草人,掌土化之法,相其宜而為之種”。任繼周説,自己研究了一輩子草,就是個“草人”。99歲高齡的他還註冊了微信公眾號,繼續在草業科學世界中徜徉與跋涉。

  花開花落自有時,而任繼周心中的草原生生不息。(文/圖 甘肅省教育廳)

編輯:王奇英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