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疊翠流金。走進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星海鎮新民社區,青草綠樹,鬱鬱蔥蔥。青磚白墻的新居錯落有致,寬敞明亮的活動中心設施齊全;手工車間忙碌有序,工人嫺熟地裁布縫衣……廣場上,居民們三五成群徜徉在林蔭小道,鄉里鄉親聊著家長裏短,沉浸在歡聲笑語中。
新民社區成立於2012年7月,是自治區“十二五”勞務移民集中安置區。11年後的今天,匯聚著寧南山區漢族、回族、哈薩克族、壯族等4個民族的2490戶9451名勞務移民,一步步創造出自己的幸福生活,一幅民族團結、福澤百姓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解憂紓困 建設和諧之家
“11年前大家搬到這裡時,人生地不熟,心裏很忐忑。經過政府積極引導,並提供多種途徑就業,居民們逐漸適應了新生活。如今,社區居民收入逐年增加,幹勁越來越足。”社區黨委書記、主任倪萍笑著説道。
作為勞務移民社區,如何讓生活在這裡的居民有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民社區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自2013年搬遷後,王連順一家成為社區特別關注的家庭。王連順是聾啞人,四十多歲沒有結婚。由於身體原因,不常與周圍居民交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讓王連順一家儘快適應新生活,社區工作人員自費為他購買了補鞋機,挂上“啞巴修鞋”的牌子。將地攤安排社區保安室旁邊的位置,居民們也都自發自願地去照顧他的生意。慢慢地,王連順摸索出了修補的技巧,生意一天比一天好,用一台補鞋機,走出了一條自己的幸福之路。雖然不會説話,但常常挂在臉上的笑容無不在表達他對未來生活的信心,綻放著民族團結一家親的鄰裡情誼。
這樣的故事在新民社區還有很多,當前,社區日均為居民辦理事項100余件。通過整合資源成立黨群服務中心,將黨建、就業、綜治、民政等公共服務事項全部納入其中。宣傳移民政策、推介就業崗位、落實社會保障,實現居民辦事“只進一扇門”,真誠服務、認真落實,贏得了社區居民的廣泛好評。
拓寬渠道 搭建就業平臺
在新民社區“沐恩巧媳婦”手工車間,安置著30台製衣設備,20多名女員工正有序地縫製服裝。
新民社區“沐恩巧媳婦”手工車間 攝影 蘆思遠
“現在我也是家裏的‘頂梁柱’,社區為我們組織崗前技能培訓,不用出遠門一個月就能掙5000多元。”梁銳銳一邊嫺熟地用縫紉機縫製服裝,一邊高興地説,這裡上班不僅時間自由,還能照顧家裏,生活也越來越有盼頭。
在這個195平方米的工作車間裏,解決了30余名居家婦女的就業問題,目前平均月工資3000元以上,幫助遷移民婦女增長知識與本領,實現了就近安置、靈活擇業。倪萍介紹,社區對搬遷群眾開展技能培訓,通過就地就近、居家靈活、勞務輸出三種就業方式,引進企業創辦“沐恩巧媳婦”手工車間,打通直播帶貨的售前、售中、售後的全流程,帶動各民族婦女創業就業。
11年間,新民社區的19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社區創新實現就業增收的民生服務,居民們也把日子過得“熱氣騰騰”。
因地制宜 促進精神互融
隨著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新民社區的居民們對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新期待。
社區志願者為居民講解書籍內容 攝影 蘆思遠
為更好地服務群眾,提升居民幸福指數,新民社區分類分眾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建成自治區級“文化大院”,形成“刺繡天天練”“書畫周周見”“演出月月新”“秦腔季季唱”“社火年年旺”的濃厚文化氛圍,創立“團圓百家宴”等一系列文化品牌;創新志願服務模式,分眾化開展“面對面、點對點、接地氣”的文化志願服務活動,打造出集新時代文明實踐、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居民休閒娛樂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勞務移民”特色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社區成立了文明實踐中心,我們有空就去那邊跳舞,下棋,還有秦腔班在那邊演唱,日子過得特別充實。在這裡,大家都有興趣幹啥就加入,鄰裡之間相互都有照應,兒女也放心我住這裡。”在廣場溜達的楊阿姨開心地説。
“讓群眾在新家感受到組織的溫暖,這是新民社區黨委最大的願望。”倪萍説,“剛開始各民族群眾聚居在一起,但是互相交流不多,後來通過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加上村上醫院、學校、市場、活動廣場等基本設施不斷完善,各族群眾生活聯繫更加緊密,現在已經是一個誰也離不開誰的大家庭了。”
下一步,新民社區將以民族團結文化活動為契機,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團結意識,完善各民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公共空間建設,完善以滿足社區居民不同需求為導向的公共服務,培育社區公共精神。進一步營造出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濃厚氛圍,在社區唱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層樂章。(文/圖 蘆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