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聚焦高品質發展|海南做好“山林得綠、群眾得利”的生態文明答卷
新華網海口10月9日電(張瑜 李蓉 邢鈞莉)從樹根蜿蜒、綠樹成蔭的五指山,到波光粼粼、碧水藍天的海岸線,海南人民用心守護家鄉的一草一木,讓尊重和保護的初心成為一種自覺,讓對萬物生靈的熱愛成為一種行動,讓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之美成為身邊之景。近年來,海南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扛起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擔當,擦亮綠色發展的底色,探求人與自然和諧的共生共贏之路。
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對俄村在林下種植五指毛桃。新華網發
生態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也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久久為功,是常年如一日的付出與守護,需要匯聚各方力量,打好法治、政策、科技的“組合拳”。
法者,治之端也,“有制”才“有治”。生態治理需要法律和制度保駕護航。五年來,海南持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出臺30條生態文明建設舉措,制定11項地方立法,制(修)訂生態文明領域地方性法規30余件,覆蓋多個生態文明細分領域。大到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小到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製品規定,海南用法律“紅線”守護生態“底線”,為綠水青山築起一道堅實的法制屏障。
五年來,海南敢於碰硬攻堅,堅持依法辦事、依規辦事、依程式辦事,以專項整改和督察整改為抓手,與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協同聯動,啃下一批“硬骨頭”,在解決社會關注、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問題上取得顯著進展。
用科技賦能生態治理,用創新決勝綠色産業,是海南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一步。白沙黎族自治縣利用無人機、無人船等高科技設備,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準確抓住排污的牛鼻子,助力打贏“六水共治”攻堅戰。同時,借鑒省外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的成功經驗,採用大數據、互聯網、GIS等技術建設數字化運行平臺,對白沙的生態資源進行智慧化管理,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新路徑、新模式。
環島旅遊公路為紅樹林讓路、高速公路建設服從生態、水庫樹木防淹喬遷“新居”、雨林深處海南長臂猿喜添“新丁”、白化珊瑚重獲斑斕……一項項工程項目“大”手筆中,不乏生態“微”場景。
新能源汽車推廣、裝配式建築保持全國領先,開展大氣環境綜合治理,出臺省級GEP核算技術規範……一份份“大”文件中有不少“細”安排。一個個 “重頭戲”的落地,既發揮牽引、示範作用,更為海南生態築牢家底。
經過努力,2022年,海南省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98.7%,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質五年來持續保持優級水準。截至目前,海南省累計修復海南長臂猿棲息地1100畝,新增紅樹林面積約2.4萬畝。山愈綠,水愈清,天愈藍,海南珍貴的生態家底愈發豐厚。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片區景色宜人。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人與自然“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有先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點綠為金”,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提升綠水青山的“顏值”,做大金山銀山的“價值”,離不開廣大群眾的參與。五指山市建立起“生態科技特派員”制度,充分發揮“土專家”“田秀才”作用,不斷充實壯大農林科技人才隊伍,136名特派員覆蓋全部59個行政村。
在科技特派員和農民的努力下,五指山十里春野,茶山杳遠,當地特有的大葉茶片葉油亮、青翠欲滴。生態科技特派員李大飛説:“我們發展茶産業,堅持的就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一片小小的茶葉托舉起強市富民的願望,綠了山頭,興了茶業,富了茶民。“依靠種茶、採茶、制茶過上更好的日子,我們信心越來越足。”水滿鄉毛納村村民王菊茹説。
林下空間“豐産業”,立體經濟“提效能”。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等大力推行林下經濟,鼓勵在生態林、橡膠林、檳榔林等地套種粽葉、益智等作物,充分利用了林下空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集聚向上生長的力量,尋求向下相容的財富,實現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的平衡。
五指山重點發展“十二個林”的林下經濟,加快推進五指山昌化江河谷“熱帶雨林花果走廊”。白沙開創生態發展新模式,推廣橡膠園“寬行窄株”等種植新方式。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主要發展紅毛丹、斑斕等種植與肉雞和蜜蜂的養殖……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念好“山字經”,抓住了致富的“錢袋子”。
實踐證明,海南最大的本錢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和使命也在生態,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保護好生産力,只有改善好生態環境才能發展好生産力。
大唐海南能源開發有限公司通過發展“農光互補”光伏項目,形成農業收益與能源發電雙贏的良好局面,圖為航拍大唐萬寧和山光伏項目。新華網發
生態發展“取之有度,用之有節”
可持續是萬物長存的底層邏輯,可持續的背後存著恒久的力量。熱帶海島,風光無限。海岸邊,海風呼嘯,其力深厚;山野間,炎炎烈日,蘊能無限;海面上,滔滔海浪,強大有力……
作為擁有豐富“風光”資源的熱帶島嶼,海南具備發展新能源的天然優勢,推進天然氣、海上風電、光伏、海洋能、沼氣能與海南特色産業相結合的綠色低碳發展,利用資源稟賦,發展潮汐能、波浪能、溫差能、鹽差能、海流能項目。
隨著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蹄疾步穩,紮實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清潔能源島建設”已成為海南高品質發展的必選項。海南省人民政府發佈的《海南省高新技術産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指出,2025年,清潔能源産業産值突破330億元,節能環保産業産值達350億元。
自2019年海南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以來,東方、五指山、保亭、白沙4個市縣加快推進生態搬遷、修復雨林生態,把保護區之間的生態廊道連接起來,拓展野生動物的棲息空間。
搬遷後,村民們的環保意識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本土力量加入護林隊伍。白沙護林公益崗吸納了十幾名村民,其中不乏曾經的老獵手、伐木工。
“我們在搬遷中加強宣傳,村民也逐漸由原來的不理解、不配合,轉變為理解、配合和主動參與。”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宣教科普科科長張斌説。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這是海南人民銘記於心的理念。
當環島旅遊公路與古樹生長之地碰撞,施工方選擇增加投入使路給樹讓道。在儋州市光村鎮歐宅村委會段,往來車道被分成兩條,“路中樹”的亮麗風景吸引不少遊客到此打卡拍照。
用最嚴密的法治守護綠水青山,以久久為功的韌勁和決心,取捨有道,堅守住良好生態的根基,讓綠色生態産業開花結果,讓人民端穩綠水青山的“鐵飯碗”,讓山林得綠與人民得利如日方升,海南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