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面丨中國為全球供應鏈帶來怎樣的新機遇?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  |  2023-12-04 05:26:41

  11月28日至12月2日,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舉辦,作為全球首個以供應鏈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集貿易促進,投資合作,創新集聚,學習交流功能于一體,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強,中央企業和眾多專精特新企業在內的超500家中外企業和機構參展。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院長 趙萍:現在叫供應鏈就是因為這個縱向的鏈條它形成了,上下游在信息方面是共享的是相互了解的,在這樣的基礎上,它的協同才能做得更好,這是很重要的。

  趙萍,中國貿促會研究院院長,長期致力於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的研究,全程參與了本屆鏈博會的籌辦工作。

  記者:其實我們説到供應鏈的時候,如果單獨看這個概念,很多人覺得很陌生甚至離自己的生活是遠的。

面對面丨中國為全球供應鏈帶來怎樣的新機遇?

  趙萍:因為供應鏈這個概念它的確就是一個非常專業的概念,更多講的是從産品的研發設計到原材料的採購運輸,半成品和産成品的生産以及分銷,直到最終用戶,它看起來是一個鏈條。供應鏈和老百姓的生活其實息息相關,比如説一個商品,這個供應鏈如果是穩定暢通的,那市場上就能見得到這個商品。因此買不買得到取決於供應鏈,另外一個就是有一些商品價格很貴,有一些商品價格便宜,它就取決於整個鏈條的供應鏈成本,還有供應鏈的效率,它就直接決定了一個商品從研發設計到生産,到送到消費者手中的速度。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説,如果你網上購物,那以前可能是隔日達,甚至三日達,甚至一週達,現在可能半小時就可以送到消費者手中,這就是供應鏈反應的速度。

面對面丨中國為全球供應鏈帶來怎樣的新機遇?

  本屆鏈博會以連結世界,共創未來為主題,圍繞智慧汽車鏈,綠色農業鏈,清潔能源鏈,數字科技鏈,健康生活鏈5大鏈條展開,並根據其主題分設了主題展區和分論壇。以“鏈”為名,本屆鏈博會成了推動重點行業上中下游融通,大中小企業連結,産學研用協同,中外企業互動的開放型國際合作平臺。

  趙萍:鏈博會它的舉辦實際上是受到了廣泛關注,它的招商效果是遠超預期的,企業的報名特別踴躍,在首屆鏈博會開幕之前已經有很多企業開始報名參加第二屆鏈博會,又鎖定了第二屆報名的預約。

  記者:國外的廠商多不多?

  趙萍:國外的企業佔比還是非常高的,外國參展商的佔比達到26%,像歐美等一些發達經濟體的佔比更達到36%。

面對面丨中國為全球供應鏈帶來怎樣的新機遇?

  在智慧汽車鏈展區,來自美國的電動汽車品牌特斯拉的展臺格外引人關注。

  特斯拉展位負責人 劉鼎森:其實這個是我們的車輛的車身懸吊件,大家可能見過在路上跑的特斯拉,但是我們把這個特斯拉把它的內部構造給我們的消費者完整地打開了。

  記者:你這麼把它大卸八塊,為什麼呢?

  劉鼎森:任何一輛路上跑的車其實都是通過這樣的零部件把它組裝起來的,其實就要依賴於這種強大的供應體系。

  通過展臺上的車身懸吊件,觀眾可以直觀了解到特斯拉汽車背後的供應鏈。

面對面丨中國為全球供應鏈帶來怎樣的新機遇?

  劉鼎森:比如説您可以看到車輛在這個位置,它後邊這個部件是一體式的,您可以看到它是用一個部件就覆蓋了整個車身的後面,這個部件就是特斯拉在整個汽車行業當中非常早應用的一項技術,叫做一體壓鑄技術。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所生産的Model y用這種技術可以把超過70個零部件變成一個零部件,放在整車上。

  據特斯拉展位負責人介紹,僅特斯拉在中國簽約的本土一級供應商就超過了400家目前特斯拉的上海超級工廠已實現95%以上的零部件本土化率而在2019年底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剛投産時零部件中國本土化率最初只有30%

  劉鼎森:我們最早在中國發佈Model 3的時候是北美生産進口過來的,我們開始在上海的工廠生産我們自己中國製造的Model 3開始,我們就積極地尋求中國本土的供應商能夠去做零部件的替代。

  如今,依靠中國本土強大的供應鏈支撐,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不斷創造奇跡,30多秒下線一台整車,每年産能達到95萬輛,成為特斯拉有史以來效率最高的超級工廠。

面對面丨中國為全球供應鏈帶來怎樣的新機遇?

  記者:這就是你們上海的廠區是吧?

  劉鼎森:廠區所有的佈局圖,這個其實就指的所謂的輪上倉庫,我們會直接把集裝箱對準我們的車輛生産者需要的進料口,他把一車的東西運進我們的生産車間之後,集裝箱離開。

  因為多數供應鏈的企業分佈在上海、蘇州、寧波、南通等長三角地區,離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距離在200公里以內,車程不超過四個小時,這被業內稱為特斯拉的四小時200公里朋友圈。借助這樣的區位優勢,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沒有在車間或廠區內建造倉庫,而是通過數字手段和自動化管理系統,用流動倉庫代替固定倉庫,實現了“零庫存”。

  記者:它是不是某種程度上就是能夠體現出現在供應鏈的一種趨勢?

  趙萍:我想這是電動汽車行業的一個特點,因為電動汽車行業從它誕生之初就是基於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這樣的目標才産生出來的這樣的核心産品,所以電動汽車它的生産流程整條供應鏈的數字化程度非常高,它的上游隨時會了解下游市場銷售的數據,從而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産品的研發設計和生産,因此市場需要多少就生産多少,沒有額外的商品需要存在庫裏。

  記者:未來以後可能所有的廠都會做到這一點?

  趙萍:我想隨著數字經濟的應用和普及,供應鏈的數字化程度不斷提高,不只是電動汽車行業,實際傳統産品的生産的供應鏈也會達到這樣一個水準,由於各個環節都實行了高效協同,庫存成本,運輸成本,生産成本都會有明顯下降,從而有效降低整條供應鏈的成本。第二就是高效,高效就是需要各個環節的協同,它的前提就是數據共享以及數字化水準和運營能力的提升。

面對面丨中國為全球供應鏈帶來怎樣的新機遇?

  特斯拉在中國的建廠投産,也直接帶動了相關零部件供應鏈的快速發展,在特斯拉400多家一級供應商中,60家已經在特斯拉的帶動下走向了世界舞臺,而這背後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蓬勃發展。根據中汽協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全年産銷分別達到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6.9%和93.4%,新能源汽車出口79.5萬輛,同比增長112.7%。

  數字科技鏈展區主要聚焦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成果與産業的應用,在科大訊飛的展臺,AL智慧技術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

  科大訊飛展位採訪展位負責人 溫偉軍:比如説我們在安徽省,我們有我們自己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有36萬家企業和用戶,然後這個企業讓大家進行供應鏈方面的一些服務交易和對接,就是供方和需方産學研,我需要採購什麼樣的産品,他提出來,相應的供方就會在上面進行相應的服務提供進行供需的撮合。

  記者:變成一個平臺了嗎?

  溫偉軍:平臺,所以我們把人工智能的技術通過這個平臺沉澱下來的數據,我們進行了訓練,訓練完了以後我們的這個供應鏈的智慧助手它就能夠理解很多工業方面的這些特性要求。

  科大訊飛在本屆鏈博會上重點兩款人工智能大模型,通過推動人工智能在工業、教育、醫療、生態等領域落地,為産業鏈供應鏈的創新提供了更多選擇。

面對面丨中國為全球供應鏈帶來怎樣的新機遇?

  趙萍:像現在這些技術類的企業它既搞技術研發,同時又把這個技術通過軟體的形式形成了像搭積木一樣的這種模組化的軟體,對於很多供應鏈要數字化的這些企業來説,只要我根據我的市場需求我去買這些模組,然後這些模組生産的單位又會把這些模組整合成適合這個企業使用的真正好用的軟體,把這些模組整合成真正好用的系統,就變成了適合這個企業定制化的供應鏈管理系統。

  據介紹,科大訊飛正在針對中小運輸企業開發一款數字法律助手,以幫助他們主動規避國際貿易領域中的風險。

  記者:它能夠給供應鏈帶來什麼樣的便利?

  溫偉軍:我們供應鏈不單單是有龍頭企業,我們還要更關注一些中小企業,它們也是供應鏈上最繁榮的主體,但是這些小企業它有一個成本的考量,它可能對這些法律財務這些管理更需要,但是它又雇傭不起專業的財務團隊法律法務團隊,那麼怎麼辦?我們現在這個工業大模型它也可以學習法律的知識,它可以幫助中小企業來進行法律風險的評估,因為我們學習的大量法律的判例它學會了,它能夠根據你的情況幫你規避法律風險。

  新一輪信息革命浪潮方興未艾,我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2022年,全國數字經濟的規模已經超過50萬億元,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一大批中國本土崛起的數字科技企業令世界矚目。

面對面丨中國為全球供應鏈帶來怎樣的新機遇?

  這裡是綠色農業鏈展區,展示了60多家中外企業,從“田園”到“餐桌”關鍵環節的核心技術,産品和服務。

  作為我國農化領域的領軍企業,雲天化在本屆鏈博會重點展出了全球産業鏈佈局和全球供應鏈體系,展位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雲天化立足國內,放眼世界,積極在發揮“鏈主”優勢,對相關産業起到了很好的引領帶動作用。

  雲天化展位負責人 李丹:比如説在我們的肥料板塊,我們一直在致力於幫助我們的其他中小的這些生産企業,第一個從最前端原料的提供,還有物流,以及我們的供應鏈金融這一塊的服務,我們配套提出一個綜合的解決方案,來保障整個前端的生産穩定。

  記者:你們作為一個企業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李丹:因為我們在國內現在一直在思考,就是從原來的一個同行就是一個競爭的對手,那怎麼樣能實現大家互利共贏,共同去開拓更多的國際市場?同時也要實現一個從産業端到供應端一個安全穩定,在這個前提的思考下,我們才提出了我們要去做供應鏈,不光是服務自己,同時我們要打造一個供應鏈運營服務商的這樣一個角色。

  趙萍:這樣的企業實際上從整個供應鏈的角度來説,我們管它叫鏈主企業,它是這個供應鏈上在技術上市場上特別具有影響力這樣的企業,這些企業它實際上會帶領上下游的企業共同出海,會發揮這個鏈主的帶動作用,而且在中國這樣的企業非常多,那麼鏈主企業本身它的出海實際它是發揮一個領頭羊的作用,是帶領整個鏈條整個生態走出去。

面對面丨中國為全球供應鏈帶來怎樣的新機遇?

  改革開放45年來,中國企業以自身的努力切實推動著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的合作與發展,中國既是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合作的參與者、受益者,也是堅定的維護者、建設者。

  記者:對於中國來説,應當説供應鏈它也是與時俱進的,在世界範圍內屬於什麼樣的一個階段?

  趙萍:從供應鏈來説它是一個相對微觀的概念,它主要是圍繞一個核心産品展開的,所以很難説某一個國家整體供應鏈是一個什麼樣的水準,它還是要聚焦到具體某一個産品隨著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過程當中,我們越來越多的産品在世界上有了更強的競爭力,走上了高技術、高附加值這樣的道路,那麼這就意味著我們鏈主企業越來越多,在國際上我們供應鏈的地位也在不斷地提升。我們原來一説到中國製造走出去的這些産品,大家都覺得物美價廉是典型代表,但是現在隨著像出口的新三樣,光伏、鋰電池還有電動汽車等等,在出口市場不僅規模增長得快,而且品牌知名度、美譽度都在持續提高,因此世界對我們的認知就變成了我們的供應鏈現在變得越來越強。

面對面丨中國為全球供應鏈帶來怎樣的新機遇?

  本屆鏈博發佈的《全球供應鏈促進報告》顯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為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的開放合作提供了四大機遇,即規模超大成長性好的市場機遇,産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合作機遇,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政策機遇和各類要素加速聚集的創新機遇。

  記者:目前在當下的這樣一種國際背景下非常複雜,有的國家説和中國所謂的脫鉤斷鏈,這種可能性有多大?

  趙萍:我覺得是實現不了的,因為首先中國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器,從我們出口的産品的規模以及我們在世界經濟當中在創新方面、在製造方面,我們都深度嵌入到了全球供應鏈當中,而且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世界也需要中國,並且中國高水準對外開放,我們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給世界提供了很多開放合作的新的機遇,所以脫鉤斷鏈其實是一種一廂情願。因為從供應鏈産生之初,跨國公司為了追求低成本和高效率,因此在全球去優化資源配置,這樣才形成了全球的供應鏈。如果一個經濟體出臺了要去脫鉤斷鏈的這樣的政策,實際上是無法實現跨國公司追求盈利的目標,要麼就是會提高供應鏈的成本,要麼會犧牲供應鏈的效率,實際上是得不償失的,雖然有一些國家出臺了逆全球化這樣的政策,但實際上本土化的趨勢並不明顯,而且也並不普遍。

  製片人丨劉斌 王惠東

  記者丨董倩

  策劃丨黃瑛

  編導丨王惠東

  責編丨王楓

  攝像丨王揚 王忠仁 高忠

編輯:韓基韜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