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戲看北京”吹來清新北疆風
來源:內蒙古日報  |  2024-01-02 10:37:28

“大戲看北京”吹來清新北疆風_fororder_3104943_wt_1702391668055_s

“大戲看北京”吹來清新北疆風_fororder_3104948_wt_1702391806196_s

  舞臺上集體秀“絕活”。

“大戲看北京”吹來清新北疆風_fororder_3104945_wt_1702391935571_s

  演員們扮演的羊兒軟萌可愛。(內蒙古藝術劇院供圖)

  將生活情境用聲光電等手段呈現在舞臺上,把鄉村振興用雜技藝術表現在故事中……前些天,內蒙古藝術劇院創排的雜技劇《我們的美好生活》,作為“大戲看北京”展演劇目在北京民族劇院圓滿完成首次晉京演出。連續兩天的演出雖然辛苦,但是演員們非常激動,他們説:“北京的舞臺更大,北京的觀眾十分熱情,我們很榮幸能在這裡演繹家鄉的故事。”

  從2022年首演,到如今晉京,《我們的美好生活》經歷了一次次的修改提升、一場場的展示演出、一天天的排練打磨。正是團隊上下一心的精益求精,才讓《我們的美好生活》登上首都舞臺,把北疆故事結合雜技這一傳統藝術,傳到更遠處。

  老雜技  新時尚

  《我們的美好生活》以雜技、魔術為主體,融合了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形式,採用歡樂時尚的元素、明快艷麗的色彩、詼諧幽默的情節,讓觀眾在歡笑聲中思考共鳴。

  該劇結合驚、險、奇、美、絕的雜技藝術與現代舞美特效,並融入內蒙古刺繡、傳統樂器等北疆文化元素,兼具現代視聽效果和傳統文化韻味。

  在北京的首場演出,演員們在臺上情緒飽滿,隨著劇情的發展,一幕幕精彩雜技絕活逐一上演:撒歡的羊群借助蹦床的彈力旋轉跳躍;高空綢吊在時起時落的旋轉中與振翅飛翔的鳥兒相互映襯;腳蹬高車的轉盤如彩蝶飛舞花兒綻放;一摞頂在頭上的銀碗在搖擺不定的高車上踢來接去……

  面對精彩的節目,現場觀眾給予了最熱烈的回應,每到精彩之處,台下的驚呼聲和掌聲同時響起。

  “非常精彩,非常過癮,今晚不虛此行。”北京觀眾紀麗在觀演結束後對雜技劇《我們的美好生活》讚不絕口。

  該劇講述了新時代內蒙古人在鄉村振興進程中打破傳統思維,招才引“智”,建設幸福生活的故事:在中國美術學院攻讀刺繡設計與工藝的研究生南迪即將畢業。為了完善自己的畢業論文和設計作品,她回到家鄉向身為內蒙古刺繡傳承人的母親請教。因為母女二人觀念不同,一系列矛盾衝突産生。同時,南迪發現高中同學新呼已是嘎查現任書記,兩個有理想的年輕人攜手眾人一起籌建刺繡加工廠,使嘎查成為以刺繡産業為龍頭的網紅村、旅遊村。小鄉村與大世界的聯繫緊密了,南迪和新呼也萌生了愛意,美好生活畫卷漸漸展開……

  劇中大量採用了跳、躍、翻、滾、爬、疊、鑽、旋以及頂技、高空拋接等雜技技巧。讓人在視覺享受的同時,感受到雜技技藝的精湛與劇目編排的精彩。

  “文藝創作必須深深植根于文化的土壤,才能更顯厚重。北疆文脈流淌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激發了我們創作的靈感和熱情。”本劇導演、編劇何燕敏介紹。

  創作期間,主創們深挖傳統文化和北疆地域文化內涵,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用雜技講故事,留住老觀眾、吸引新受眾。

  積跬步  至千里

  《我們的美好生活》2022年首演後,一年多時間內,主創團隊對該劇進行了多次修改和提升。

  首先是將主人公的名字修改為更符合年輕人審美的“南迪”“新呼”;雜技技巧上新加入單車等多個技巧,增添全劇觀賞性;舞臺呈現上創新性融入內蒙古刺繡這一古老非遺……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劇目在講好故事的基礎上,努力展示著中國雜技的藝術之美。

  何燕敏説,內蒙古雜技團長期以來秉持著烏蘭牧騎的藝術特色,一專多能,他們既能在馬背上馳騁,又能在舞臺上表達情感、講述故事。如今,這部劇首次來到北京演出,他們站在了更高的舞臺上接受更嚴格的考驗。希望北京的觀眾,能因為喜歡這部劇而憧憬內蒙古。

  談到對全劇的提升,何燕敏説:“一個能夠打動觀眾的好故事,我覺得是從藝術家的誠懇開始的,將情感通過一部藝術作品傳遞給觀眾,引發觀眾共鳴。鄉村振興是當下我們正在全民努力奔赴的一個美好願望,作為內蒙古的文藝工作者,我們深知腳下這片土地上發生著什麼樣的變化。我們把看到的、想到的美好生活嵌入到作品當中,希望通過一個藝術作品,真誠地讓大家看到家鄉的變化,家鄉人的變化,看我們是怎樣通過扎紮實實的奮鬥實現美好生活的。這個故事雖然不是宏大敘事,但是它來源生活,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看到奮鬥著的自己。”

  “這部劇在技術性、觀賞性、現實意義等方面,都堪稱近年來國內雜技劇的上乘佳作,不愧為‘大戲看北京’展演的劇目。”北京市昌平雜技家協會秘書長、李寧魔術藝術學院教師李忠寶觀看了演出後,高度評價《我們的美好生活》。

  硬核團隊  幹硬活

  “硬核團隊幹硬活”是眾多雜技領域人士觀看演出後,對《我們的美好生活》團隊的評價。

  《內蒙古文藝》評論稱,這部雜技劇在技術技巧展示方面,大多與內蒙古生産生活和習俗民風息息相關。顯而易見,這些在生活中積累多年、具有獨特文化意涵的優勢,無疑為這部雜技劇沿著現代化、地域化、民族化方向對生活的擷取和藝術的表徵,奠定了“為有源頭活水來”的重要基礎。

  為了讓技巧和劇情完美融合,編導們著實下了一番功夫,才最終在舞臺上呈現出精湛的技巧、妙曼的舞姿、張弛有度的情節。各種“絕活”與劇情發展珠聯璧合,在有趣味、有意味、有品味的雅俗共賞中,觀眾們仿佛已經置身於田園牧歌的草原上,正在與這裡勤勞致富的人們開懷暢飲馬奶酒,共同分享著美好生活。

  “為了將每一個技巧呈現到位,大家都拼了!”內蒙古雜技團團長塔納説。

  何超作為男一號,要集中呈現多個技巧,特別是單車,為了速成,他每天在訓練室練習超過8個小時。

  “能夠代表家鄉走出去,讓更多人了解內蒙古雜技,對我們演員來説特別自豪。大家都十分珍惜這次機會,沒有人叫苦叫累。”何超説。

  “當前,內蒙古正在打造‘北疆文化’名片,這煥活了文化創作的內在動力,給了我們發展的底氣。”內蒙古藝術劇院黨委書記、院長李莉表示。

  內蒙古雜技團成立於1960年,是一支底蘊極其深厚的隊伍。60多年來,經過幾代雜技工作者的探索實踐,先後創作出許多具有鮮明地域色彩、濃郁民族特色的雜技作品。當代的雜技工作者,在承續此前積累的創作經驗後,在現實生活的催發下和觀念更新的基礎上,經過業精於勤的不懈努力,相繼創作出一批與此前相比更加符合現代觀眾審美要求的作品。例如,《射箭》《博克勇士》《套馬桿的傳説》,魔術《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騎手與繡娘》、雜技劇《鴻雁》和已成為保留品牌的《高車飛碗》《四人踢碗》《五人踢碗》《六人踢碗》等久演不衰的節目。2014年參與創作演出的以蒙古馬為題材的劇目《千古馬頌》一經上演,備受觀眾、專家和媒體的好評,已經成為內蒙古一張亮麗的名片。

  去更高處,聽更雄渾的濤聲;去更遠處,看更壯觀的浪花,內蒙古雜技團有著遠大夢想。(記者  馮雪玉)

編輯:楊亞東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