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科技成果産業化“最後一公里”——甘肅省大力建設高校産業研究院推動成果産業化
來源:甘肅日報  |  2024-02-27 09:53:03

  原標題:打通科技成果産業化“最後一公里”——我省大力建設高校産業研究院推動成果産業化

  由蘭州大學牽頭成立的甘肅核産業研究院研製的反應堆堆芯自給能中子探測器在國家重大任務中實現了批量應用;由蘭州交通大學牽頭成立的太陽能光熱産業研究院研發的熔鹽線性菲涅爾式光熱發電技術已在首批光熱發電示範項目中得到商業化推廣應用;由甘肅農業大學牽頭成立的種業産業研究院育成的新品種“甘農薯7號”打開加工型馬鈴薯品種繁育的新局面……

  為深入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打通高校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之間的瓶頸,切實通過教育科技創新服務國家戰略,賦能區域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實現産業鏈強鏈、補鏈、延鏈,省教育廳于2022年啟動了高校産業研究院建設工作。截至目前,共批准建立18個高校産業研究院。

  從“生根”到“深耕”

  2022年,省教育廳聯合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省政府國資委等部門印發《甘肅省高校産業研究院建設方案》,明確高校産業研究院要堅持前端聚焦、中間協同、後端轉化,推動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對接、創新與市場需求對接、創新勞動與利益收入對接,致力於將研究院打造成為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引擎。

  隨後,探索發展機制、分步實施建設、深入調查研究、強化技術攻關……快馬加鞭,捷報頻傳。2023年,為進一步提升高校産業研究院建設水準,打造高能級産業研究院,省教育廳制定了《甘肅高校國家級産業研究院建設方案》,在已批准建設12個高校産業研究院的基礎上,又積極培育6個國家級産業研究院。

  各産業研究院邀請合作企業開展建設實施方案的優化論證,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推動政産學研用深度融合,鋪就科技成果産業化“最後一公里”。

  依託由蘭州大學牽頭成立的甘肅核産業研究院與中核集團就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研討;由甘肅農業大學牽頭成立的種業産業研究院與甘肅五穀種業、甘肅亞盛種業等企業就合作科研基地、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實踐課程體系構建等方面進行深入交流……過去一年,這樣的思路碰撞有多次。

  所有的探索,都朝著一個方向,那就是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寬視野努力探索創新研發與成果轉化的新體制、新機制、新模式,在新時代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

  按照既定的目標,如今,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23年批准建設的6個産業研究院已完成揭牌和實施方案論證工作,並已開始相關産業的技術攻關。

  合力攻關“卡脖子”技術

  敦煌,這裡全年日照時數超過3000多個小時,熾熱的陽光傾瀉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在這裡,建成了世界上首座商業運行,且由蘭州交通大學擁有全套自主知識産權的50兆瓦熔鹽線性菲涅爾式光熱電站,正常天氣可實現24小時連續發電。

  該項目以高溫熔鹽作為集熱、傳熱、儲熱和換熱統一工質,整體實現了線性菲涅爾式太陽能熱發電新工藝流程,為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發展目標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當高校的人才、智力遇上企業的生産力、創新力,會擦出怎樣的火花?這些産業研究院給出了答案。

  基於已有的科技創新、産業化、人才團隊和平臺等基礎,太陽能光熱産業研究院圍繞全省産業發展佈局,激活創新源頭,聯合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建設“資源整合、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市場運營”四大功能平臺,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創新鏈相銜接,著力解決制約産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

  同樣,甘肅核産業研究院瞄準國家戰略、服務甘肅核産業以及中核集團核産業發展,構建集研發載體、産業需求和創新資源於一體,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産業技術創新體系,營造包括人才生態、金融生態、空間生態在內的産業創新生態。

  前不久,甘肅核産業研究院、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劉志毅教授帶領團隊,專程為西安古城墻做了基於宇宙射線繆子的健康體檢“CT”。該成果在國內外引起較大反響,率先掀起了繆子技術的深度應用。

  劉志毅教授團隊對西安古城墻的探測,是國內首次實施的繆子成像技術應用於大型文物古跡的實驗研究,為有效解決特定大型目標物的內部成像難題提供了重要技術裝備。當下,團隊正在實施對麥積山石窟和雲岡石窟的繆子數據採集工作。

  ……

  精準對接各地産業需求,各産業研究院開展校企聯合攻關,讓科研與經濟的現實需求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2023年7月中下旬,是河西玉米開花散粉的關鍵時期。每天早晨7時到下午6時,種業産業研究院、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彭雲玲教授帶領團隊成員頂著炎炎烈日,在武威黃羊鎮玉米試驗田裏進行著套袋、授粉及農藝性狀表型數據採集等工作。他們深入生産一線,邊實踐、邊服務、邊研究,著力培養有理想、肯奉獻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在河西走廊、隴中黃土高原區的多個科研試驗站點,一份份樣品、一組組數據,生於泥土、用於生産。

  “唯有把雙腳深深扎進泥土裏,才能長出真本事來!”在甘肅農業大學校長柴強看來,科研平臺為學科建設和種業振興提供了強力的硬體支撐,為學科的持續良性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學術環境,同時也兼顧了培養人才的問題,真正實現了“將論文寫在大地上”。

  與産業集群聯動發展,協同育人不可或缺。高校産業研究院緊密結合産業發展需求,將企業的實際問題引入教學和科研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提高實踐能力。此外,選派優秀教師進駐企業,讓龍頭企業有了教授總工。

  各高校産業研究院表示,將引培並舉,提升人員學術水準,不斷完善研究院科研人才激勵機制,培養高水準學術帶頭人與創新團隊,培養一批青年學科骨幹隊伍,探索産業鏈、創新鏈、教育鏈有效銜接,建立特色鮮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産業學院,為産業高品質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蘇家英 通訊員 鄭芃生)

編輯:王奇英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