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再生稻育秧時節,連日來,在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匯農全程機械化農事服務中心的育秧工廠裏,工人師傅們正緊張有序地開展水稻種子消毒、浸種、催芽、擺盤、播種、出苗……現場一片繁忙景象,為推進全區2000畝再生稻生産任務的落實打下良好基礎。
“集中育秧可以解決育秧時間緊、勞動力短缺的矛盾。我們要搶抓農時,力爭在25號之前將代育秧的再生稻種子全部播種下田,不能誤了農時季節,在育好秧的同時,我們還要做好後續的機插秧服務,確保再生稻落地生根。確保頭季稻高産、再生季穩産。”中心負責人汪偉説。
據了解,再生稻是水稻種植的一種增産增效模式,是指在頭季稻收割後,利用稻樁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適宜的水分、養分和溫度、光照等環境條件下,再長一茬水稻,收穫一季稻穀,省去播種、育秧等環節,實現“一種兩收”,增加糧食産量。
新春伊始,徽州區農業農村局就組織全區糧油生産主體召開了培訓會,著重加強了再生稻栽培技術、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機收減損技術等進行了培訓。對糧食規模種植主體單産提升、精耕細作示範點、農機“三中心”建設任務等工作進行了動員部署,並對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穀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規模種糧主體補貼、省級糧油精耕細作示範點建設、《徽州區促進現代農業高品質發展激勵辦法》等惠農政策進行了宣傳,著力提高再生稻種糧主體的積極性,樹立種糧主體的發展信心,擴大再生稻種植規模。同時組織技術人員點對點地到各規模種糧主體開展再生稻品種選擇、茬口安排、集中育秧等技術指導,推進“四良”(良田、良種、良法、良機)配套,農機農藝融合、農事服務緊跟、節本增效同步,確保再生稻生産有序進行,促進全區糧食生産提檔升級。(文 汪小平 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