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攝製 王正平
“喝茶走”“吃麵走”是武山洛門人日常見面打招呼的習慣語。喝茶喝的是罐罐茶,吃麵吃的就是擔擔面了,一碗擔擔面承載著洛門人生活的煙火氣。
新鮮出鍋的擔擔面 攝影 郭冰淩
色香味俱全的擔擔面 攝影 郭冰淩
擔擔面最常見的是街邊小攤。一兩頂帳篷、三兩張小桌、三四條長板凳、竹笸籮裏碼著麻好的面、一盆熟菜丁、一盆生蔥、幾樣調料、兩口砂鍋,便可招待食客了。經年累月被煙熏黑的粗砂鍋架在爐火上,熱氣騰騰的湯在砂鍋裏翻滾著,攤主熟練地抓起面放入湯中,撈麵、舀湯、放菜,調上蒜汁、香醋、辣椒、芥末水,一連串動作一氣呵成,熱乎乎、香噴噴、色香味俱全的一碗湯麵就送到了食客的手中。用筷子翻攪一下,那種殊異的香便撲面而來,禁不住先咽一口涎水。三兩下,調料拌勻了,先品一口湯,頓感酣暢淋漓,於是穩坐板凳上,慢慢地吃起來。擔擔面的香味牽住味蕾,由鼻入腦、由口入心,解一場舌的相思,令人唸唸不忘。擔擔面啊,怎麼也吃不夠!
擔擔面及其配料 攝影 郭冰淩
洛門的擔擔面,全程手工製作,和面、醒面、揉面、拉麵、煮麵、拌油、釀涼,最後碼到當地毛竹製作的笸籮裏,看似一團亂麻卻碗碗分明,麵條勁道,風味獨特,老少皆宜。面有寬細兩樣,湯分肉素兩種。素湯清淡幽香,炒好的芹菜、豆角、包菜、萵筍切丁同盛一盆如什錦拼盤,素面的營養豐富又口感清爽,都是時令鮮蔬。肉湯濃香四溢,肥而不膩,選用上好精肉細細炒制,舀湯時蔥花放入勺中,蔥花和臊子湯相遇的瞬間散發出一種芳香,遠遠聞見,就令人垂涎欲滴。
肉湯臊子擔擔面 攝影 郭冰淩
洛門擔擔面是當地人的早餐,中午過後基本上就賣完了,從清晨到中午,匆匆的食客,簇擁而上,隨到隨下,隨下隨吃。
熱騰騰的臊子面 攝影 郭冰淩
“來碗寬的,臊子的,多放辣椒。”“我要素面,細的,多放點醋,少放辣椒。”,各色食客口味各異,攤主口裏熱情的應承著,一一招呼,手裏有條不紊地忙著,動作嫺熟,從未因人多而出錯。接過攤主遞過來的擔擔面,客人美美地享受著這份生活的愜意,享受一種來自天然和自然的舒適悠然的生活片段,不管是趕著上班的,還是忙於趕集的,都會感受到一種給身體補充能量的快感,感受到一種舌尖上的快感,然後怡然而去。一長條凳、木板方桌,平平常常,簡簡單單,卻總會給人人性的溫暖。吃完先走的,總不忘給木凳另一頭坐著的食客打聲招呼,以防長凳打翹頭,讓正在吃麵的人不小心仰翻。
製作好的寬、細擔擔面 攝影 郭冰淩
擔擔面,承載著洛門人的記憶,見證著洛門時代的變遷,是街頭巷尾的小吃,也是人們腦海深處唸唸不忘的美味。(文 宋環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