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縣高茂泉村內的鄉土中心
工作人員正在武川縣進行文物普查工作
明長城在老牛灣與黃河交匯
長城萬里,跨越千年。
她宛如一條巨龍,橫亙在中國北方的遼闊大地,守護著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産傳承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市八達嶺長城腳下石峽村鄉親們的回信中強調:“希望大家接續努力、久久為功,像守護家園一樣守護好長城,弘揚長城文化,講好長城故事。”
深入發掘長城文化資源,積極推進長城文化資源活化利用,加強長城文化傳播和文脈傳承,是呼和浩特弘揚傳承長城文化的抓手。呼和浩特正在致力於推進長城文化與旅遊體驗深度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文旅産品和豐富鮮活的文化形態,讓古老的長城“活”起來,讓長城文化煥發出熠熠光彩。
讓長城資源“活”起來
夏日,走進清水河縣,沿著崎嶇的山路,登上明長城小元峁段,極目遠眺,墩臺、城墻在綠意盎然的山川之間曲折蜿蜒,滄桑古樸中透著靜謐厚重。
清水河縣明長城位處萬里明長城的中段,全長155公里,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是內蒙古現存明長城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民族融合的歷史見證。
“清水河縣境內明長城沿線分佈有烽火墩臺108座,敵臺243座,馬面253座。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城堡墩臺有5座。”清水河縣原文物保護所所長劉建國介紹説:“長城沿線有關口、烽火臺、敵樓、城障、將臺、隧道、暗門、水門等,墩臺林立,雄壯渾厚,其中小元峁段被相關專家評價為‘可跟八達嶺長城相媲美’”。
1987年12月,這段明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公佈為世界文化遺産;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11月,板申溝段、小元峁段和老牛灣段明長城被國家文物局公佈為第一批國家級重要點段;2021年3月,清水河縣明長城小元峁段被納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項目;2023年清水河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項目入選自治區重點文化産業項目庫。
位於清水河縣西南58公里處的老牛灣,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徵在這裡彰顯,高聳、挺拔的蠻漢山在這裡形成險峻的黃河峽谷,蜿蜒于陡峭山崖上的明長城在這裡與黃河交匯。
清水河縣北堡鄉口子上村坐落于明長城腳下。相傳,這裡部分村民的先輩是長城的守護者。如今,長城腳下人氣越來越旺,人們的生活,因為長城變得越來越好。
54歲的張存弟一家經營著一處農家樂,“我做的都是本地特色的農家飯,炸油糕、燉羊肉、大花卷等都是我家的特色菜,很多遊客專程從市區過來,看看長城,品嘗地道的農家飯。如今,沾了祖祖輩輩守護的長城的光,日子是越來越好啦!”張存弟樂呵呵地説。
“長城文化如源頭活水,帶動我們的旅遊産業‘活’起來了,等到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起來,我們的村民能夠享受到更多文旅融合的紅利,鄉親們的日子將會更紅火。”北堡鄉黨群服務中心副主任、碓臼坪村黨支部書記劉榮説道。
為讓長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散發出綿亙不絕的活力與魅力,清水河縣深入挖掘長城文化、景觀和精神價值,將長城以及長城腳下的文旅資源“串聯”發展,深度開發挖掘長城遺址沿線文化旅遊、休閒農業等項目,走出了一條鄉村旅遊、研學旅遊、産業發展的多元化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千年長城見證古今交融
一大早,武川縣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任彬就開始了文物普查工作。他告訴記者:“據考證,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大青山鄉下南灘村,就是曾經的北魏重鎮——武川鎮城址所在地。該城呈方形,邊長450余米,佔據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下南灘村村西的‘瓦片地’裸露著大量筒瓦、板瓦,還曾出土大型石質柱礎石、蓮花紋瓦當等文物。”
武川縣地處陰山北麓,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紅色文化、草原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等在武川縣都有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秦漢長城、金塹壕長城、北魏長城在境內綿延270余公里。壩頂北魏祭祀建築遺址、陰山白道等人文景觀見證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
武川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曹慧介紹,2023年,武川縣的壩頂遺址、土城梁遺址已經被納入自治區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名錄,旅遊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全年接待遊客62.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0.94億元。“今年,我們打算把壩頂北魏祭祀建築遺址和金界壕長城遺址更好地保護和利用起來,全面收集和梳理北魏、隋唐等歷史時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文化資源。”
2019年,內蒙古啟動了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計劃,2021年3月,新城區秦長城坡根底段、清水河縣明長城小元峁段被納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項目。時至今日,經歷了規劃、設計、開發、打造等一系列建設,各地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程項目均已接近尾聲。
據了解,清水河北堡鄉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總投資1.37億元,項目總建築面積10031.11平方米,其中新建部分建築面積7053.17平方米,改建部分面積2977.94平方米。該項目于2023年3月中旬開工建設,計劃於今年6月份開園試運營,12月底前全面建成。
新城區秦漢長城是陰山山脈秦漢長城的起始地段,也是整個秦漢長城中最有研究價值的段落。其本體修築依山勢、順山脊,呈西北、東南走向,整段長城就地選材,以石築、土石混築為主。長城沿線有烽燧分佈,與戰國趙北長城在山腳下呈“丅”字形相匯,是戰國、秦漢長城交會並存的節點。
2019年,呼和浩特新城區實施了秦長城坡根底段2段3段保護修繕工程。1段保護修繕工程被列為2021年文物保護重點項目進行修繕。
2022年8月,呼和浩特市長城文化博物館開工建設,該博物館作為坡根底長城文化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距離坡根底長城約2公里,將成為宣傳保護展示呼和浩特市長城文化的重要場館。
講好傳承利用新故事
“長城、黃河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徵,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誌。在內蒙古,長城現存7500公里,黃河流經843.5公里,長城內蒙古段五次擁抱黃河,見證了中原文化與北疆文化的深度融合……”日前,呼和浩特市關工委專家組成員、呼和浩特市長城科普學會會長高曉梅做客呼和浩特文藝廣播,為市民講解長城文化的相關知識。
長城文化正在釋放巨大潛能,賦予旅遊新的內涵,為鄉村帶來新的流量,賦予人們新的認知,同時也在續寫古老故事的新篇章。
在清水河縣第一高級職業中學,一場主題為“傳承長城精神 凝聚民族力量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題黨日活動正在進行,來自呼和浩特市長城科普學會的工作人員為500余名師生講述長城的“前世今生”。清水河縣普通高級中學學生王沭蘄説:“通過聆聽這次講座,不僅能夠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重要基礎。今後,我們要積極宣傳長城文化,保護長城,傳承長城精神。”
據了解,2023年,呼和浩特市長城科普學會舉辦了幾十場這樣的講座。今年,該學會將黃河文化的重要內容也加入講座內容中,希望能夠讓大家全方位地了解、感受內蒙古的長城文化資源與黃河文化資源。
作為呼和浩特市最具代表性的長城文化景區——老牛灣國家地質公園,每年都會有不少遊客慕名而來。據呼和浩特市長城科普學會副會長蔡睿良介紹,隨著遊客的增多和旅遊需求的提高,老牛灣景區的部分民宿也進行了升級,有些還重點打造了研學基地,遊客可以住窯洞、體驗農事勞作,親子團的遊客也可以來研學,體驗推磨、搗糕、搓繩等農事活動,還能夠體驗長城文化、黃河文化的相關內容,如夯土、脫坯、船工拉縴勞動等。不僅讓旅遊産品更加豐富,也能讓遊客在旅遊的同時,更加了解長城文化、黃河文化。
夕陽西下,景色如詩。群山之巔,長城散發出金色的光芒。她穿過歷史的長河,正以嶄新的風姿向我們走來,續寫著新時代的“長城故事”……(文/圖 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