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是荷蘭豆豐收的季節。走進蘭州新區秦川園區上川鎮紅井槽村的田間地頭,成片的荷蘭豆長勢喜人,翠嫩欲滴,充滿生機。村民們正抓住晴好天氣,挎著籮筐、提著小桶和口袋忙著採摘、裝筐、搬運、分揀、裝車,呈現出豐收的喜人景象。
翠綠的豆田裏,蘭州菜籃子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理李永峰忙碌著。他不僅要指導村民採摘,還要為大家核算統計采收情況。“今年合作社共種植荷蘭豆400畝,品質、産量和價格相比去年都有所提升,幾乎都是訂單收購,不愁銷路,預計銷售收入可達240萬元左右。”李永峰介紹,往年荷蘭豆種植均採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水分蒸發量大,還會引起根腐、枯苗病害。今年在荷蘭豆種植過程中,合作社通過滴灌作業,按照作物需水要求,將水分和養分均勻、緩慢地滴入作物根區土壤中,既不破壞土壤結構,蒸發損失小,涓涓細流通過“毛細管”浸潤豆田,節水率能達50%,也更有利於肥料滲透。滴灌系統鋪設後,荷蘭豆畝均增産200多斤。
李永峰説,隨著銷售市場持續向好,荷蘭豆的價格也會增長,極大提高了合作社擴大種植的信心,合作社明年將繼續採取統種、統收、統管、統一防治、統一銷售的“統種共富”經營模式,將節水科技與種植增效管理有機結合,把科學技術運用於産業發展,真正實現“會務農”到“慧務農”。
荷蘭豆的豐收也吸納了大量當地村民前來務工。
“在這裡務工不僅離家近,還能掙到錢,學到技術。”秦川鎮新昌村村民鄧玉芳説,從種豆子到摘豆子,3個月就能有超過一萬元的收入,尤其通過最近一段時間的觀察和學習,她掌握了如何更好地種植荷蘭豆。明年,她也打算在自家地裏種荷蘭豆,增加收入。
目前,蘭州新區秦川園區共種植荷蘭豆1000余畝,每畝産量約990公斤,預計7月上旬全部采收完成,主要銷往北京、天津、河南等地,銷售額預計超過600萬元。
近年來,蘭州新區秦川園區利用當地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不斷優化農業産業結構,合理調整農業生産佈局,在産業發展促農增收上探索新路子、新方法。在進行市場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土壤、氣候特性,大力發展荷蘭豆種植,在穩提 “菜籃子”的同時,也為群眾鼓起了“錢袋子”。(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馮寶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