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遺址 攝影 王國靜
盛夏時節,草木蔥蘢。盤踞在祁連山和龍首山咽喉之處的漢明長城,在滄桑古樸中透著靜謐厚重,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愈發壯美。
遺址裏的巨石 攝影 王國靜
長城遺址 攝影 張策
張掖市山丹縣地處古絲綢之路要衝,境內漢明長城綿延近200公里,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長城,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長城,建於西漢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距今已2100多年,全長94公里,由壕溝、烽燧構成,全線以壕溝代替墻垣,雖年代久遠,仍清晰可見。明長城,建於明隆慶六年(157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全長271公里,由黃土夯築的墻、墩、列障構成。像這樣不同歷史年代修築而又同向並行,至今留存較為完整的長城段,在國內絕無僅有,因此被專家譽為“露天長城博物館”。
長城外是戈壁,長城內是耕地 攝影 陳建新
長城遺址 攝影 張策
在遠方層層疊疊黛藍色山脈的映襯下,兩道古老的城墻並行著向更遠處蜿蜒前行,高於地面的那道黃色城墻是明長城,而顏色稍深的壕溝是漢長城,兩條跨越千載的古長城最近處不過十余米,仿佛攜手講述著千年絲路的傳奇故事。
長城遺址 攝影 楊建勳
余暉下的長城遺址顯得格外壯觀 攝影 張策
千年滄桑傳承,古韻猶存今人誦。山丹漢明長城歷史文化積澱深厚,這裡有反映甘涼咽喉險要地理位置的“鎖控金川”和“天現鹿羊”摩崖石刻等古代遺跡,有“石燕高飛”“石硤封雲”“日勒翻影”“狄青的傳説”等歷史傳説,有歷代文人墨客吟咏長城的詩詞歌賦,更有新建的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對長城文化進行集中展示和數字化保護。自然風光瑰麗、歷史文化悠久的大美之地,吸引著眾多文物專家、中外遊客前來研究觀光。
長城遺址 攝影 張策
夕陽照殘壁 攝影 楊建勳
明月照邊關,往事越千年。同樣扼守在古絲綢之路甘涼古道上的硤口古城歷久彌新,絡繹不絕的商賈穿城而過,走向遠方。張騫穿城而過,鑿穿了西漢和西域的通道;唐玄奘穿城而過,西行五萬里歷經艱險取得真經;陳子昂穿城而過,留下了“硤口大漠南,橫絕貫中國”的絕句……
遊客在山丹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遊玩 攝影 王國靜
長城遺址 攝影 楊建勳
硤口古城,始建於明萬曆二年(西元1574年),乃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是古代中原與西域相互交通的必經之道,更是漢明長城的重要城障,其北倚龍首,南望焉支,處於河西走廊蜂腰地段,為咽喉要衝,鎖控金川,是西域軍事要塞和兵家必爭之地,同漢明長城相依相傍,與新河驛、東樂驛遙相呼應,連接關隘、烽燧,構築起中國西北的邊關壁壘。自西漢以來,歷代王朝在此屯兵設防,負責軍信傳遞、糧草供給、通商通郵等職能,在軍事戰略上佔據顯要地位。千百年來,它見證了無數金戈鐵馬、烽火狼煙,訴説著千年長城的古今風華與璀璨文明。(文 王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