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和林格爾縣臺基營苜蓿基地,連片的紫花苜蓿流青溢翠、長勢喜人。藍天白雲下,一台臺割草機、摟草機等大型機械穿梭在田間地頭,一派繁忙的收穫景象。
放好草垛子,牽住牛鼻子。奶業振興,急需草業支撐。近年來,為打造“從一棵草到一杯奶、再到一塊奶酪”全産業鏈,培育乳製品世界先進製造業集群,讓“中國乳都”更具影響力,呼和浩特市緊抓政策落實,通過實行“草畜一體化”獎勵機制,對種植苜蓿和燕麥並銷售到奶牛養殖場的乾草和青貯進行資金補助。同時,積極培育具備“育繁推一體化”的草種業經營主體,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草種品牌,推動現代、正時、蒙草等知名龍頭草企逐步形成集聚效應,增強本土草種業的競爭力。2024年,全市飼草總面積達到160萬畝,穩定提供400萬噸優質飼草料,飼草總自給率已突破80%,其中:青貯玉米自給率達到100%、苜蓿草自給率提高到40%、燕麥草自給率達到53.3%,基本實現了“牧場周邊有草場”。
“今年我們引進的無塵摟草機,不僅能有效降低灰分含量和葉片在作業過程中的損耗,更能進一步提升牧草品質。” 正時生態農業呼和浩特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海龍説:“我們還通過採用智慧噴灌技術,實現了水肥自動一體化和節水效能,在收穫優質苜蓿的同時能使每畝增收20%以上。”
好草需良種。為加快解決乳業産業鏈上的“卡脖子”難題,推動草種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呼和浩特市啟動實施了優質牧草技術攻關項目,積極同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內蒙古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合作,持續在優質牧草種植方面開展技術攻關,大力推進優質苜蓿新品種、新技術的成果轉化應用,建成了國家牧草種質資源中長期庫和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成功出臺苜蓿草、燕麥草地方技術標準44項,形成了集“育種、擴繁、栽培、加工、利用”于一體的技術體系,實現了優質苜蓿平均畝産量提高43%、草粗蛋白含量達21%和使用本地苜蓿的奶牛日産奶量提高1斤的飼草種植水準品質、産量的“雙提升”。
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
“我們從草地和土壤微生物的互作關係入手,研發出‘適地適菌’的合成菌群菌肥。” 蒙草集團牧草育種研究院院長張躍華介紹道,“我們還開展了苜蓿、燕麥等牧草土壤高效促生微生物菌株(群)評價與篩選,挖掘出具有促生、增肥及固碳作用的有益微生物200余株,極大提高了苜蓿、燕麥的生長速度和産量,同時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做到生態種植。”
蒙草集團科研人員記錄不同苜蓿品種資源的生長數據
實現草田輪作是固碳增匯的重要手段。呼和浩特市積極探索乾草/青貯裹包加工、不同灌溉方式、集成運用模式等多種特色生産模式,初步形成“苜蓿草+玉米青貯+燕麥草”穩定的奶牛三大飼草供給體系,使飼草種植成為最好的輪作品類,也成為了典型的綠色、環保、生態農業之一。同時,通過採取“以養帶種”生産方式,構建起“種+養+糞肥還田”良性循環格局,促進牧場糞污的資源化利用,實現了農業生態系統內物質低碳循環利用的最佳模式。
呼和浩特市農牧局飼料飼草科科長寧鴻彬表示,下一步,將通過緊抓政策落實、草種業産業培育、技術攻關、項目申報等,真正把飼草種植打造為“從一棵草到一杯奶”全産業鏈的“先手棋”,全力做好呼和浩特市生機蓬勃的“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