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市徽州區:堨壩浪涌金不換 古輝重煥向民生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4-07-16 17:07:02

  在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翠林綠水中環抱著一座傳承千年的建築豐碑——徽州堨壩。作為農田灌溉與儲水的重要水利設施,徽州堨壩千年如一日地在徽州的生産活動中佔據重要位置、造福世世代代的徽州勞動人民;持續發揮著穩農業、惠民生、解鄉愁、傳文化的作用。日前,徽州堨壩入選2024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産中國候選工程名單。

  寬宏水利,沃野萬頃普惠民生

  “歙北之堨,即渠堰也,其名有富堨、隆堨、粟堨、梅堨,為田萬餘畝,胥賴堨水以灌田。”徽州堨壩作為傳承千年的灌溉工程體系,是徽州人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結晶。早在西漢年間,徽州先民就開始築堨壩以擋水,挖塘陂以存水,修渠圳以引水。至今,歷史超百年的堨壩已有400余座,其中五百年以上的堨壩有20余座,以鮑南堨、呂堨、昌堨、條隴堨和雷堨最為出名,它們共同構成了徽州地區獨特的水利網絡。

  在如今的生産活動中,堨壩依然在持續灌溉惠澤徽州鄉田。徽州地區多山少地,河帶大都于山間盤旋,人工取水難度大。受地形地勢影響,當地農田積澇、鹽漬化現象多發,阻礙農民增收。當地政府結合對堨壩的修繕維新,通過利用自然落差蓄積水源、調節水位來穩定當地水生態,為當地農業生産活動提供了適量的水源。如今,堨壩仍在源源不斷地將水資源運輸到各家各戶。這一灌溉工程不僅解決了百姓用水的問題,還起到了維護生態環境的作用。

  涓滴清流,文化傳承潤養民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堨壩文化是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古徽州,以姓氏命名、以村命名、以形命名,亦有村落因堨得名。據《歙縣誌》記載,呂堨以呂湖為名,以堨名村,改湖田為堨田,故稱呂堨村。富堨為唐代沙溪淩氏創建,宋元以後,有汪姓者居富堨圳旁,因堨名村,故稱富堨村。千百年來,徽州百姓對堨壩敬重如舊,飲一方水,念一生情。

  鄉愁有韻,思念無聲。“顯山露水、淡雅簡約、親切宜人、裝飾有機”是徽州居民聚落最主要的形態特徵,堨壩正是當地依山傍水的重要底氣。水口、水街、水井、水塘,如此獨具一格的水文化景觀,構成了皖南水鄉的別樣圖景,也形成了徽州百姓心中的家鄉印記。

  歷史奔流,古壩煥新迸發活力

  如今,徽州堨壩正以其獨特的歷史魅力和時代風采,吸引著無數的遊客和攝影愛好者。許多遊客慕名而來,爭先一睹這一傳統建築的魅力。徽州堨壩不僅承載著當地人的民俗文化與日常生産活動,也是古徽州文化的代表像徵。隨著人們對堨壩的認識不斷加深,其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也得到了更加廣泛的認可。

  徽州之地,古壩如詩,每一塊石頭都鐫刻著歷史的痕跡,每一滴水都蘊含著徽州人民對家鄉的深情厚誼。這些古壩,不僅是水利工程的傑作,更是徽州文化的瑰寶,它們靜靜地訴説著徽州人民與水共生、共榮的故事,它們如同一座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與未來,讓徽州的文化與精神得以傳承與發揚。(文 達甜甜 李如月 韓潤喆)

編輯:查宛昕
製造大會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917150355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