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下午, “感知甘肅文化·了解絲綢之路—回眸總書記甘肅五年行”文化交流體驗活動來到了第四站——山丹艾黎紀念館與培黎職業學院國學館,開啟了一段探尋國際友誼與文化交融的旅程。
“感知甘肅文化·了解絲綢之路—回眸總書記甘肅五年行”文化交流體驗活動研學團在山丹艾黎紀念館前合影 攝影 王雄
在山丹艾黎紀念館內,留學生們被一件件珍貴的展品和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深吸引。他們通過聆聽詳細的解説和觀看豐富的展品,了解到了國際友人路易·艾黎的傳奇人生。這位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自1927年毅然踏上中國的土地後,便將自己的命運與這片古老的土地緊密相連。
留學生們仔細聆聽路易·艾黎生平事跡的講解 攝影 王雄
留學生仔細觀看展櫃內展品 攝影 王雄
留學生們仔細聆聽講解員對路易·艾黎生平事跡的講解 攝影 王雄
站在路易·艾黎捐贈的文物展櫃前,留學生們被一本厚厚的文物捐贈登記冊所吸引。上面記錄著“38件鐵鋤頭、30幅畫、打字機……”等一長串捐贈物品清單。這些物品不僅見證了路易·艾黎對中國建設和發展的巨大貢獻,更體現了他對中國人民的深厚情誼。
視頻製作 王雄
山丹艾黎紀念館,不僅讓留學生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國近現代史中的國際友誼與合作精神,更讓其感受到了超越國別的人道主義情懷。蘭州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的曾玉娟老師表示,以路易·艾黎的國際主義精神和其奉獻精神,感召留學生們深度思考作為“國際使者”的使命和擔當,是本次活動最為重要的意義。路易·艾黎的生平事跡激勵著留學生們去理解國際主義精神,尊重和珍視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也為留學生的個人成長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在了解了路易·艾黎的生平事跡後,蘭州理工大學的艾迪善(巴基斯坦)表示:“我將來也想成為路易·艾黎那樣有能力、優秀的人。”
伴隨著陣陣鼓聲,在培黎職業學院國學館中,留學生們席地而坐,開始體驗毛筆字中的傳統文化。在書法老師的悉心指導下,這些來自異國他鄉的學子們紛紛揮毫潑墨,探索毛筆字的奧秘。
視頻製作 王雄
起初,他們手中的毛筆似乎並不聽使喚,每一筆都略顯笨拙,墨水時而過於濃重,時而過於淡薄。然而,隨著老師的耐心指導和不斷地自我嘗試,他們逐漸掌握了運筆的力度與節奏。從最初的生疏到後來的熟練,每一個筆畫都開始流露出中國書法的獨特韻味。
留學生展示自己的書法作品 攝影 王雄
留學生展示自己的書法作品 攝影 王雄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道可道,非常道”“我愛中國” ,各種各樣的文字內容,像一面鏡子,無一不見證了留學生們在中國學習的獨特經歷和深刻感悟。
留學生們製作漆扇 攝影 王雄
留學生們展示自己的漆扇作品 攝影 王雄
“以漆做筆、以水為墨,一半人為、一半天成”,一柄柄色彩斑斕的漆扇讓留學生們好奇萬分。在培黎職業學院國學館中,留學生們圍在工作臺前,目光緊緊盯著桌上的各色漆料與精緻的扇骨。他們手中的白坯扇,如同一張張白紙,等待著被賦予絢麗的色彩與獨特的靈魂。拿起手中的白坯扇,在染料桶內倒入顏料,用手不停地轉動扇面,不一會,一柄柄原本空白的扇子,在留學生們的巧手下逐漸變得色彩斑斕、圖案各異。他們互相交流著繪畫心得,分享著彼此的創作靈感,氣氛異常熱烈。
“感知甘肅文化·了解絲綢之路—回眸總書記甘肅五年行”文化交流體驗活動研學團在培黎職業學院前合影 攝影 王雄
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有助於增強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也使留學生們有機會親身體驗並學習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而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
接下來,留學生們將繼續探尋甘肅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以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甘肅。(文 王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