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種糧大戶的田野與青春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4-07-22 16:39:45

00後種糧大戶的田野與青春_fororder_圖片1

湖南省衡陽縣渣江鎮東洲村的田園美景 攝影 李芳森

  湖南省衡陽縣渣江鎮東洲村,1800畝稻田,其中1300多畝都“屬於”王濤。

  “我小時候沒下過田,沒想到現在天天都在和稻田打交道。”2001年出生的王濤,自5年前從父母手上接過家中的農活開始,便在家鄉的田野上揮灑著青春。

  王濤如同父輩一樣耕耘,但這位新生代的種糧大戶,卻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摸索出不同於傳統的“新農技”。

  “雙搶”不用“搶”

  入伏一週,王濤家1300多畝稻田的“雙搶”已接近尾聲。

  “雙搶”時,農忙季,不僅要讓早稻顆粒歸倉,還要完成晚稻的栽插。

00後種糧大戶的田野與青春_fororder_圖片2

村民在秧田裏起秧 攝影 李芳森

  “東洲村的‘雙搶’,從入伏開始,立秋前結束。”20天左右的時間,看似寬裕,但在王濤記憶裏,家中曾經流轉的30畝稻田,即使請人幫忙,也只能是“踩點”完成。“這就是傳統的‘雙搶’,要搶農時。”

  30畝稻田少不了搶農時,而如今的1300多畝,王濤卻能收個“早工”。“10天就夠了。”問及原因,田野傳來的機器轟鳴聲,作出了洪亮的回答。

  2019年,王濤眼見父親流轉了200多畝稻田,出於心疼年歲已高的父母,便決定接過“種糧大戶”的“頭銜”,同時接過的,還有田裏的活計。

00後種糧大戶的田野與青春_fororder_圖片3

王濤在駕駛插秧機 攝影 李芳森

  “第一件事就是買農機。”雖未體驗過種地的辛勞,但王濤從父母“雙搶”時節的早出晚歸,清晰知道其中付出的體力,而在此之前,家中只流轉了30畝稻田。

  “一台收割機,一天能收30畝水稻;一台插秧機,一天能插60畝。”算清這筆“種田”賬後,父親便慷慨地拿出幾年的積蓄,備齊了插秧機和收割機。

  不懂技術,王濤便向隔壁村的種糧大戶請教,當年的春耕,王濤便駕駛著插秧機,輕鬆完成。

  王濤的青春,也開始在田野裏生長。

  水旱不憂心

  “雙搶”裏的東洲村,繁忙熱鬧,人歡機鳴,群群白鷺落在翻耕過的稻田裏,爭食鰍魚。田邊的水渠,水流順暢,向收割結束的稻田裏涌去。

  “邊收邊種,收割後的稻田馬上翻耕,用水浸泡一天后就開始機插。”5年的田間經驗,王濤儼然一副“田把式”的模樣。

00後種糧大戶的田野與青春_fororder_圖片4

蒸水河在東洲村穿村而過 攝影 李芳森

  東洲村,蒸水河穿村而過,為農業灌溉提供著充足水源。但稻田與河流的地勢落差,讓河水不能自然流入田中。

  “以前想用水,只能用抽水機,一塊田一塊田的灌溉。”王濤的童年時代雖沒有下田的經歷,但在“雙搶”時期,也曾守過這一抽水的過程。

  “現在完全不用擔心灌溉問題。”王濤指著不遠處的機埠,也指出了答案。“一個機埠至少一台抽水機,村裏有8個機埠,能保證全村的稻田都能及時灌溉。”

00後種糧大戶的田野與青春_fororder_圖片5

機埠的抽水機給東洲村的稻田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灌溉用水 攝影 李芳森

  稻田打理,水旱無憂,這是衡陽縣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成果之一。除此之外,田間機耕道的拓寬、硬化,也讓農機更加順暢的下田耕作。

  “除了硬體投入,我也得到了政府真金白銀的幫助。”在當地政府真金白銀的補貼下,王濤也甩開膀子加油幹,如今家裏添置了2台無人機、2台旋耕機、3台收割機、5台插秧機。

  新農人的腰桿,也在各類農機的支撐下,堅挺不少。

  種田能致富

  三伏天的下午,陽光炙烤著大地,溫度上升到一天中的頂點。王濤駕駛著插秧機,轟隆隆地向前奔去,田裏水波涌動,8行綠油油的秧苗均勻栽插入田。

  “你看,現在種田多容易。”10多分鐘,原來空曠的水田,全部“披”上了綠裝。“要是在以前,一畝田,我就算手腳快,也得插上一天。”王濤説,因為效率低,父母以前種田,也只是為了應付家中的基本開支。

00後種糧大戶的田野與青春_fororder_圖片6

王濤駕駛著插秧機栽下希望 攝影 李芳森

  在王濤的童年時代,父親總是奔波于各地的建房現場,家裏的農田,主要依靠母親耕種,父親只有在農忙時才回家幫忙。

  “種田是為了家裏吃喝,攢錢還得靠父親在外工作。”但年輕的王濤卻不這麼認為,“現在種田政策好,技術在不斷提高,機械化也在推廣,農村也是幹事創業的好地方。”

  自2019年種田開始,王濤就加快了前進的步伐,除了購買各類農機,稻田的數量還在逐年增加。“現在全部種植優質稻品種,也注意病蟲害的防治,不愁不掙錢。去年的純利潤就有近80萬元。”

00後種糧大戶的田野與青春_fororder_圖片7

村民往運輸車上裝秧 攝影 李芳森

  2023年,由王濤領辦的衡陽縣旺濤家庭農場,被評為湖南省先進種糧家庭農場。

  王濤今年的早稻全部收割完畢,畝産達到了650公斤以上,預計雙季稻畝産1000多公斤,比父親那時候的500公斤,翻了一番不止。“20天的‘雙搶’,我們10天完成。”

  2023年,在王濤的建議上,在老屋原址上,建起了3層樓高的鄉村別墅,這是父母都未曾做到的“創舉”。

  “3年前,我也把父親叫了回來,在家幫襯下田裏的事情,母親也不用下田了,給來做事的村民做做飯就行。”王濤雖總是説現在種田不同了,但皮膚還是和父親一樣,黝黑而有光澤。

  田野裏的青春,也在升溫、熾熱。(文 李芳森)

編輯:周雨晴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