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中國建設銀行內蒙古和林格爾新區數據中心項目
參觀人員體驗科大訊飛産品
超聚變數字技術有限公司伺服器生産項目正在進行中
呼和浩特城市大腦智慧城市作業系統展示
俯瞰和林格爾新區人才創新谷數據大廈
手機掛號繳費、網上購物下單、導航精準指引……如今,很多人們熟悉的生活場景都離不開算力的支持。
近年來,呼和浩特搶抓“東數西算”重大機遇,憑藉和林格爾新區算力集聚優勢、網絡傳輸優勢、電力保障優勢,生産綠色、優質、低廉、安全的算力,積極打造“中國雲谷”。
底氣——四條産業鏈集聚産業優勢
4月2日,顯鴻積體電路産業園項目在和林格爾新區開工奠基。“項目總投資5億元,總用地面積80.5畝。一期計劃在12月底前建成投産,設計産能10億元。”內蒙古顯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葵生在奠基儀式上介紹。
顯鴻積體電路産業園將通過以商招商形式打造擁有涵蓋晶片、智慧物聯網硬體産品設計、生産為一體的積體電路産業生態集群。“顯鴻積體電路産業園項目對新區的半導體産業鏈、算數産業鏈和人力資源産業鏈均有帶動作用。該項目的落地意味著‘抓兩頭帶中間’的半導體産業格局已初步形成。”和林格爾新區經濟發展招商服務局一級主管吳瓊彪説。
立足特色産業優勢,和林格爾新區緊緊圍繞國家“東數西算”數據中心集群建設,培育以大數據、雲計算為特色的電子信息産業集群,以“做大上游、做優中游、做好下游”為方向,著力構建算數産業鏈、半導體産業鏈、人力資源服務産業鏈和臨空經濟産業鏈。
著力打造算數産業鏈。突出綠色算力、智慧算力、金融算力三大優勢,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銀行金融科技中心、中國農業銀行總行數據中心、中國氣象局氣象超算中心、並行科技算力基地、華為雲和林格爾數據中心等一大批運營商、金融機構、頭部企業、國家部委算力項目落地建設,總算力規模達到24000P,數據存儲和算力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著力打造半導體産業鏈。圍繞建設內蒙古自主品牌信創算力設備産業基地,先後引進了超聚變伺服器、樂訊伺服器、三諾中興伺服器、雲儲新能源設備、顯鴻積體電路産業園等算力設備製造項目,半導體産業快速壯大。
著力打造人力資源服務産業鏈。內蒙古雲谷數字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建成投用,被內蒙古自治區人社廳確定為自治區首家“數字化産教融合型”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內蒙古人才控股集團、安徽攜睿、人事人、大略智誠等50余家人力資源服務企業簽約落地,正在全力爭創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
著力打造臨空經濟産業鏈。重點發展航空客貨運輸、航空運營服務、航空培訓等航空核心産業,帶動航空小鎮、綜合保稅區、自貿區等航空關聯産業發展。國航內蒙古公司機務維修基地、內蒙古民航機場集團機場配套項目、中國民航空管項目、郵政集團新機場郵件處理中心等項目簽約落地。
信心——政策支持環境給力助産業發展
2021年,國家發改委等4部門發佈《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和林格爾新區被確定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內蒙古樞紐節點和林格爾數據中心集群核心區。
2023年,《國務院關於推動內蒙古高品質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提出,要加快推進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內蒙古樞紐節點建設,支持和林格爾數據中心集群“東數西算”項目建設,研究設立和林格爾金融數據産業園等。
2024年,內蒙古自治區制定出臺《關於支持內蒙古和林格爾集群綠色算力産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從優化算力産業佈局、強化電力保障、促進調度交易、推進綠色發展、拓展應用場景以及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6方面提出16條支持措施,拿出“真金白銀”賦能綠色算力産業高品質發展。
……
借助政策東風,呼和浩特打造“中國雲谷”實力進一步提升,算力發展指數位居全國第15位,和林格爾新區獲批全國算力高品質發展先鋒,全市電子信息技術産業市場主體達到23100家,其中入統規上企業237家。在6月29日舉辦的2024中國綠色算力(人工智能)大會上,共簽約13個重點項目,總投資金額達613.45億元,其中呼和浩特市8個項目,投資金額331.45億元。
除政策優勢外,“中國雲谷”的發展還得益於突出的區位優勢、獨特的氣候條件、可靠的能源基礎、優秀的科技人才、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營商環境。
呼和浩特年平均氣溫在7.7℃左右,空氣乾燥、氣候涼爽,天然降溫就能保證數據中心的自然散熱,能夠為企業節約用電成本至少20%。
呼和浩特離北京很近,可以高度融入和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地處北緯40至42度之間,是國際公認的大數據産業黃金緯度區;有穩定的地質結構,自然災害少,是建設大數據中心的理想之地。
內蒙古電力供應充足,發電量位居全國第一,綠電佔比位居全國前列,電價低廉穩定,數據中心用電價格穩定在每度0.32元左右,為全國最低。
呼和浩特高等教育資源集聚,每年本科畢業人數在8萬人左右,可以為“中國雲谷”發展提供優質人才和智力保障。呼和浩特出臺了引才留人政策,去年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同比增長1.49%,在全國27個省會城市中增速排名第3。
和林格爾新區雲谷片區城市建設框架全面拉開,一批先導性、功能性、基礎性工程開工建設,金盛快速路提升改造工程全線通車,市政配套路網、公共停車場、污水廠等加快建成投用,産業承載和綜合服務功能日趨完備。
和林格爾新區大膽改革,銳意創新,制定出臺了一批高含金量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構建起了“企業零跑腿、拿地即開工、區域先評估、包裝標準地、聯審聯辦制”五位一體投資服務體系,實現了“政府買單、專員代辦、全程免費,土地摘牌、審圖合格、即可開工,政府評估、成果共享、先諾後驗,超前謀劃、依規定儲、即需即供,事項聯動、業務聯動、平臺聯動、部門聯動”。全面實行“一次辦、網上辦、掌上辦、幫您辦”審批服務機制,推動醫保、社保、不動産登記業務入駐政務大廳,利企便民服務按下“快進鍵”。
未來——積極佈局綠色算力、人工智能産業新賽道
算力是人工智能的“發動機”和核心驅動力。根據清華大學全球産業研究院發佈的《國家“東數西算”樞紐節點綠色算力發展指數研究報告》,和林格爾新區片區數據中心綠電採購應用量佔總用電量高達80%,在全國首屈一指。在國家“東數西算”樞紐節點綠色算力總指數上,和林格爾新區以6.72的評分位列第一。
呼和浩特憑藉綠色算力和人工智能算力底座規模巨大的優勢,積極在和林格爾新區佈局新質生産力。截至目前,已引進自治區數據交易中心、誠邁科技數字産業基地、澎峰科技先進計算創新中心、中邦數科壁虎雲人工智能超算平臺、京東優博電商平臺等演算法孵化、人工智能、數據應用、運營運維類項目近100個。
為全力打造最強綠色算力供給者品牌,將“中國雲谷”建成世界級數字産業集群,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競爭力的“世界算谷”,呼和浩特將做好“儲、造、算、輸、研、用”6篇文章。
“儲”,在現有數據裝機規模的基礎上,繼續引進建設一批國家部委、大型國有企業、頭部企業數據中心項目,包括加快建設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浦發銀行、人保集團等數據中心項目,積極爭取華夏銀行、光大銀行等數據中心項目落地,不斷做大數據存儲和算力規模,到“十四五”末裝機能力達到350萬台。
“造”,依託呼和浩特半導體硅材料産業優勢,不斷延伸發展光電器件、感測器、記憶體、伺服器等算力基礎設施。目前已佈局了超聚變伺服器、國電南自高低壓配電櫃、雲儲新能源設備、顯鴻SMT貼片生産、合盛碳化矽、中環電子級多晶硅等項目,正在積極對接浪潮伺服器、三諾信創等北方基地項目,加快形成配套合理、軟硬協同、綠色低碳的算力設備製造生態。
“算”,圍繞提高算力品質,加快建設算力資源監測與調度平臺,著力構建“和—京—蕪—貴”跨區域異構算力一體化調度平臺,重點推動京數蒙算、滬數蒙算、粵數蒙算,實現算力交易本地結算。
“輸”,積極建設全市“一跳直達”數據中心直聯網絡,打造“1·2·5·20”時延圈,即城市內1ms、呼包鄂烏2ms、京津冀5ms、長三角20ms。在開通了呼和浩特—合肥、呼和浩特—北京點對點400G全光網絡基礎上,還要推動與其他主要數據中心集群網絡直聯。
“研”,實施科技“突圍”工程,重點建設乳業、草業、動物疫苗、半導體材料、益生菌共性技術5大創新中心,打造全區科技創新高地。內蒙古交通集團交能融合産業創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學內蒙古智慧製造研究院、內蒙古柔性電子研究院、內蒙古柔性電子未來産業園正在有序建設。
“用”,率先將綠色算力和人工智能運用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領域。比如,賦能社會治理,破除數據壁壘,打通數據孤島,通過迭代建設城市大腦,推動人工智能在交通、醫療、教育、文旅、養老、金融等重點領域應用;賦能産業發展,通過開展傳統産業數字化改造,建立工業互聯網平臺,同步佈局類腦智慧、人形機器人、元宇宙等未來産業,推進研發數字化、生産智慧化、經營一體化、服務敏捷化、産業生態化;賦能場景應用,重點在軌道交通、地下管廊、環境生態等特殊領域,加強智慧巡檢、智慧勘測、智慧救援等場景應用,讓人工智能發揮好特殊的作用。(記者 梁婧姝/文 記者 閆鑫 王劭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