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種農向南飛
來源:瞭望  |  2024-08-13 11:28:53

  ◇王秀萍在家裏種的25畝玉米,都是一個品種,到了育種基地卻發現,一行一個品種,“每行多寬多長,還得用尺子嚴格量分。”

  ◇“張掖種農”勞務品牌實現擴大就業規模的新突破,有賴於流動更有序、匹配更精準的跨區域勞務協作機制

  ◇“每週,我們要保證把所有務工基地走訪一遍,一天跑600至700公里的路程都很常見。”

  ◇擁有核心競爭力,是農民向産業工人轉化,從而實現高品質充分就業的關鍵,也是“張掖種農”在勞務市場上做大做強的決定性因素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何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前往海南務工的甘肅省臨澤縣“候鳥式”産業工人排隊乘車準備出發(2023 年10月20日攝)受訪者供圖

  春夏,在西北的制種田裏忙活;秋冬,去往海南的育種田裏務工。53歲的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鴨暖鎮曹莊村農民王秀萍像“候鳥”一樣,往來于作為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的張掖,與種業科技創新的大本營“南繁矽谷”之間。

  王秀萍實現全年穩定增收的背後,是圍繞一個“種”字,由臨澤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創立,名叫“張掖種農”的甘肅省省級勞務品牌。

  依託我國現代種業“南繁北育”功能佈局,巧打“時間差”,國家級玉米制種大縣臨澤,通過政府搭臺牽線、供需協同對接、服務完善保障等舉措構建起更加精準高效的跨區域勞務協作機制,不僅拓寬了冬季農閒富餘勞動力就業渠道,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品質就業,也為廣大農村勞動力提供了一個“看世界”的窗口。

  “候鳥式”輸出

  地處河西走廊的張掖市,氣候乾燥、光照充足、隔離條件好,被譽為“天然的種子生産車間”。作為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之一,張掖玉米制種面積常年穩定在100萬畝左右,年産種量4.5億公斤,供種量佔全國大田玉米用種量的50%以上。

  張掖農民幾乎人人都是“技術員”,熟練掌握包括科學播種、灌水施肥、間苗定苗、花期觀測、去雄等成體系、標準化的玉米雜交制種栽培管理技術。

  每到冬季,土地封凍,加之當地進入旅遊淡季,農民增收成難題。據臨澤縣人社部門統計,冬季農閒時,全縣富餘勞動力約為2萬人。

  而西北的冬閒時節,恰好是海南種子孕育的旺季。“南繁矽谷”集聚了一批種業創新科研單位和企業,全國各地的育種科研人員匯聚於此開展育種工作。

  2021年,首屆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在海南省三亞市舉行。會議期間,臨澤與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三亞國際種業科創中心簽署《區域合作協議》,探索將有就業意願、懂技術、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村勞動力輸往海南三亞務工。

  臨澤縣勞動力市場中心主任王兆華介紹,將南繁育種的用人需求與臨澤技術工人的高品質充分就業需求相結合,創新定向輸送“候鳥式”育種工,既有助於臨澤富餘勞動力增收,又能緩解三亞等地用工短缺問題,還有利於拓寬“張掖種農”勞務品牌長期穩定的勞務輸出渠道。

  收完制種玉米,打點行裝,乘飛機……兩年來,每到秋冬季節,臨澤就分批次將勞動力定向輸送到三亞種業、瓜果種植業等相關企業務工。待到來年3月的玉米播種期,“候鳥”北歸,“無縫銜接”制種工作。

  “下地就能幹活,冬閒變成冬忙,實現勞務協作的基礎是産業聯動。”王兆華説,臨澤先後組織輸出了354名“候鳥式”育種工到海南務工。

  王秀萍第一年沒搶上名額,第二年緊盯消息早早就報了名。2023年10月下旬,她被安排到甘肅五穀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南繁基地進行育種工作,每天工作8小時,3個月共收入13500元。

  種農“南飛”,淘“金”又淘“經”。“活兒不累,但要求非常精細。”王秀萍在家裏種的25畝玉米,都是一個品種,到了育種基地卻發現,一行一個品種,“每行多寬多長,還得用尺子嚴格量分。”

  工作初期,王秀萍將兩個區域的種子記混了,“一對一”指導的技術員差點要求換人。“後來,我更加細心,再也沒有出過錯。”她説。

  “訂單式”輸出

  其實,玉米制種勞務産業在張掖早已有之。隨著當地土地向制種企業、種植大戶流轉,勞務需求越來越大,大量農村勞動力成為了玉米制種産業工人。

  據了解,張掖現有90家玉米制種企業、20個現代化玉米種子加工中心,輻射帶動就業10萬戶以上。為更好服務玉米制種産業發展,當地以縣級零工市場為樞紐,鎮設零工驛站為延伸,為勞動者和用工主體提供招工候工、政策諮詢、信息推介、現場招聘等一體化服務。

  “嘗試將本地農民送到外地當産業工人,尚屬首次。”王兆華介紹,“張掖種農”勞務品牌實現擴大就業規模的新突破,有賴於流動更有序、匹配更精準的跨區域勞務協作機制。

  每年種農“南飛”前,臨澤會成立由縣政府相關負責同志帶隊,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農業農村、文旅等部門及各鄉鎮組成的考察小分隊,赴我國種業龍頭企業中種國際種子有限公司設于樂東黎族自治縣的種業基地、昌江黎族自治縣的火龍果基地,以及甘肅五穀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南繁基地等進行實地走訪考察,聯繫用工需求,深入挖掘和收集就業崗位信息。

  “以往進行勞務對接時,主要是根據就業崗位數量進行‘粗匹’。現在,已經精確到特定崗位對性別、夫妻檔模式,以及專門技能的要求。”王兆華介紹,為保障勞動者就業品質,崗位薪資、工作環境、吃住保障、發展空間等都是考察內容。

  崗位實行競聘上崗,能者才能居之。一些在張掖佈局擴繁基地的制種企業,會針對將赴企業南繁基地務工的技術工人進行面試、擇優錄取。

  優選優供引來了“回頭客”。有的種農連續兩年冬天在海南的同一家企業幹活。“第一年,是政府鼓勵去的。第二年,又接到了老闆的邀請電話。”王兆華説,一些幹得好的工人已經就地“升級”成了技術員。

  “保姆式”服務

  種農“走出去”的同時,政府服務也“跟得上”。

  “為了讓育種工們便利往來、安心務工,我們力爭為大家提供‘保姆式’的保障服務。”臨澤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姚虎表示。

  據了解,當地為“南飛”的“張掖種農”勞務品牌從業人員報銷部分路費,併為穩定務工3個月以上的工人提供獎勵性補助,以調動參與積極性。此外,還提供全鏈條跟蹤服務和保障。

  姚虎介紹,在勞務輸出過程中,各鄉鎮的務工隊伍都有帶隊人員陪同,由考察小分隊的駐守幹部負責接機,並輸送到確定的務工企業。駐守幹部將在務工期間繼續為工人務工提供全程保障服務,圍繞服務品質、勞動維權、食宿等問題與企業保持溝通。

  鴨暖鎮副鎮長羅英南每年都要在海南駐守月余。“每週,我們要保證把所有務工基地走訪一遍,一天跑600至700公里的路程都很常見。”他説。

  羅英南介紹,臨澤育種工在海南最不習慣的是飲食,駐守幹部們便與企業協商,為工人提供10至15元的餐食補助,讓他們自己做飯。現在,為了改善住宿條件,他們正對接海南有關部門建立務工人員定居點。

  “我們工作的基地比較偏遠,幹部們還會幫我們採購日用品,並督促企業按時發放工資。”王秀萍説。

  閒暇時間,羅英南會與更多企業對接用工需求,為擴大勞務輸出規模做準備。“比如,海南特色的檳榔加工、鮮果處理等行業用工缺口大,住宿工作環境和工資待遇也不錯,由短期務工向穩定就業轉變大有可為。”他説。

  增強人的競爭力

  “工人踏實肯幹能吃苦,掌握熟練技術,到了南繁基地直接就能下地幹活,還幹得好,這是其他勞動力不能比擬的獨特優勢。”甘肅潤豐源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行政部主任賀成功對“張掖種農”讚賞有加。

  該公司是河南省豫玉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設在張掖的全資子公司,其600畝南繁基地近兩年聘用的臨澤育種工佔到臨時用工人數的一半以上。

  在王兆華看來,因為臨澤具有玉米制種、旅遊業、戈壁農業的産業發展基礎,且注重日常職業技能培訓,“一專多能”的臨澤育種工才能迅速適配海南崗位需求,實現自由流動和職業拓展。

  “制種玉米種植對技術的要求比較高,縣裏農技部門年年搞培訓,開展田間指導。”據他介紹,目前,臨澤已開展玉米制種生産技術培訓超過30萬人次,全縣8.1萬名勞動力中,熟練掌握玉米制種技術的種農有五六萬人。

  2022年,旨在搭建南繁産業供需平臺的首屆南繁北育産業職業培訓班在三亞開班。60多名臨澤“候鳥”育種工和30多名來自三亞崖州區的農民參加培訓。

  “擁有核心競爭力,是農民向産業工人轉化,從而實現高品質充分就業的關鍵,也是‘張掖種農’在勞務市場上做大做強的決定性因素。”王兆華認為,構建“培訓一批、輸送一批、就業一批”的完整勞務協作鏈條,有助於“張掖種農”勞務品牌提質升級,推動鄉村産業振興和現代農業高品質發展。

  海南務工的經歷,讓今年52歲的臨澤縣新華鎮富強村村民宋海萍第一次走出了張掖,親身感受到世界的寬廣:那裏有霓虹,有浪濤,從未見過的玉米品種數不勝數;冬天能吃到的新鮮水果品種繁多;金髮碧眼的外國人隨處可見……

  2022年春節,宋海萍選擇在海南過年。為了增加收入,在完成河南豫玉種業南繁基地的育種工作後,她自己對接了短期護工、建築小工等工作。

  她發現,有些工作的日工資甚至比她擅長的工種高兩三倍。她逐漸萌生了提升自己的想法,甚至開始後悔自己當初曾因為農忙錯過了鄉鎮組織的很多職業技能培訓機會。

  “老公問我什麼時候回去,我跟他半開玩笑説不想回了。”宋海萍告訴記者,她想動員老公一起“南飛”,組個“夫妻檔”,多學技術多賺錢。

  (《瞭望》2024年第33期 )

編輯:王奇英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