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黃山徽州區富溪鄉新田村的王詩進,在他家入戶大門右側墻上,釘著一塊“黨建紅色引領工程”公示牌,上面記載著他作為“中國好人”、新田村護路員的莊重承諾:“在有生之年一定將富田公路管護好!”
説起管護18年的富田公路,王詩進兩眼放光,他説:“田裏村原先通往山外的是一條狹窄的‘扁擔路’,1978年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後,決心帶領村民改變行路難這一困境。在鄉里的支持下,我們以鄉林場做擔保,從農村信用社貸款6萬元,把原先的‘扁擔路’修成了‘板車道’。”再後來,“板車路”升級成柏油路,期間,為了緩解資金壓力,王詩進帶著村裏的黨員幹部和熱心群眾義務投工投勞。路通後,車輛行駛更方便了,村民的茶葉、筍乾等農副産品源源不斷運出大山。
路修好了,管護又遇難題。在前面3個護路員全部打退堂鼓以後,彼時的村主任找到王詩進。“我是一名共産黨員,我得接這個別人不願意幹的活。”自此他每天天剛亮就扛起鐵鍬、握著掃帚出門了,與老伴一起,一個鏟石,一個推車,沿路清理石子、雜草,風雨無阻,他始終堅持自己定下的標準:天氣好壞一個樣、白天晚上一個樣。
“2023年我83歲,由於身體原因,已不再擔任護路員,但是我願意做鋪路石,繼續幹好每一件小事,在今後的日子裏發揮應有的作用。”王詩進説道。(文 姚大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