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臨潭:種好青稞奔上致富路
8月,甘肅甘南臨潭縣城關鎮教場村青稞種苗長勢正旺。
為了確保秋季青稞豐收,前不久,甘肅農業大學專家專程來到教場村,指導村民預防解決青稞生長過程中的病蟲害問題。
“專家們今天來這裡專門來解決病蟲害問題,大家有啥不了解的就問。”臨潭縣城關鎮教場村黨支部書記張昌奎説。
“這裡種的青稞是甘南州農科所選育的糧草雙高青稞新品種甘青10號,多年生産試驗表明,甘青10號的畝産穩定在500斤以上。”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副教授汪軍成介紹。
臨潭縣産業基礎較為薄弱,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成為一大難題。
2021年8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鄉村振興局確定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名單,臨潭縣位列其中。沐浴著政策的春風,臨潭縣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産業。
青稞,這一高原特有的農作物不僅是高原地區居民的主要食品來源,也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相較于普通的農作物産值更高。
臨潭縣是甘南州青稞主産區,長期以來,由於青稞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農業投入不足,耕作方式粗放,機械化、産業化水準低,青稞品種混雜退化,産量低而不穩,農民的種植收入較低。
如何把青稞這一高原作物打造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特色産業,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我們要建立青稞新品種良種繁育基地,配套青稞良種良法,進行青稞新品種提質增效技術集成示範、提高青稞良種覆蓋率和青稞單産……”依託國家大麥青稞産業技術體系和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臨潭縣科技特派團,甘肅農業大學王化俊教授和甘南州農科所劉梅金研究員在經過多次實地勘察和研究討論後,最終帶領團隊立項甘南州臨潭縣糧草雙高青稞新品種提質增效技術集成及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項目。
2023年開始,王化俊帶領團隊在臨潭縣術布鄉青稞種植區域集中連片地帶採用選用良種、種子包衣、機械播種、病蟲草害綠色防控、適期收穫等技術,累計建成青稞新品種甘青8號、9號、10號和11號提質增效集成技術示範及良種繁育基地1000畝,生産青稞良種22萬公斤。
眾人拾柴火焰高。
“我們動員群眾繁育青稞良種,原種全部由國家科技特派團青稞産業組提供,在種植過程中全程服務,手把手教種植戶對繁育的青稞良種進行田間除雜,然後再高價回收,保證群眾的種植收益。”臨潭縣種子工作站副站長王海平説。
就這樣,一批又一批的良種青稞良種被繁育出來。如今在臨潭,幾乎全縣種植青稞的農民都用上了青稞良種,青稞産量、品質都顯著提升。
越來越多的村民看到了青稞良種種植的高效益,臨潭周邊縣區的群眾也主動購買青稞良種,種植青稞,增加收入。
“通過示範效應,輻射帶動臨潭縣及周邊群眾應用青稞新品種,使用新技術,提高糧食單産,增加總産,從而使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這就是我們研究的目的所在。”王化俊説。
6月初是青稞良種繁育基地青稞原種田雜草防除的關鍵時期。每到這時,國家大麥青稞産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王化俊、甘南州綜合試驗站研究員劉梅金及其團隊,就聯合臨潭縣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來到臨潭縣青稞種植基地,察看青稞的長勢,組織人員利用無人機噴灑藥劑,同時為各個村鎮的村民們答疑解惑。
“一畝地要播撒多少種子”“如何觀察種苗的長勢”“噴灑藥劑有哪些注意事項”……王化俊和他的團隊成員每一次來都會到田地裏看,並耐心為群眾解答相關問題。
2023年,王化俊和他的團隊在臨潭累計待了一個多月,青稞生長的每一個關鍵環節都不曾缺席。
“以前都是自己摸索著來,現在農作物種植的每個環節都有專家講解指導。”下河灘村村民張小萍説,“現在大家一聽到專家來指導,路再遠也要趕來學習,每次來都有收穫。”
“作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臨潭縣科技特派團團長,幫助當地群眾發展特色産業增收致富是我的職責和使命。”王化俊説。
站在臨潭縣青稞種植基地旁的高山上極目遠眺,碧綠的青稞長勢正盛。這裡,正孕育著臨潭縣群眾增收致富的希望。(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蔡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