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時節,蚌埠市五河縣雙忠廟鎮聶圩村一派繁忙景象。“今年玉米收成不錯,就我這一畝地還收了1000多斤呢。”村民馮貴帥語氣高揚。
時間退回到2022年,馮貴帥的一畝地上還種著21年前的樹木。“樹從2001年一直種到了2022年,長勢也一般,原先這一片一百多畝地都種的樹,想種地也不太好砍。”馮貴帥介紹。
2022年,五河縣因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等,計劃轉出耕地424畝,調入耕地425畝。根據年度進出平衡總體方案,該縣督促各鄉鎮按計劃整理復墾調入的耕地。
趕上了縣裏的政策,聶圩村黨支部書記王德政著手找到村民開展復墾工作。除馮貴帥提到的一百多畝地外,道路的另一側還有一百畝地原先也都是用來種樹。“有的一家幾分地,有的一畝多地,200多畝地涉及100多戶村民。”王德政説。
但村民們想要復墾的心思早都有了。“説直接點,現在種莊稼省事,都是機械化,收成也好,大家都願意把樹賣了改種地。”有了政策支持,村民們也都願意配合,200多畝林地的復墾工作很快就完成了。王德政介紹,趕在冬小麥之前完成,不耽誤再種一茬莊稼。
馮貴帥的一畝地種了21年樹,最後算上土地復墾給每棵樹補貼的55塊錢,到手一共不到3000塊錢。“去年這一畝地,種了一季小麥,一季玉米,到手也差不多3000塊錢。”馮貴帥把復墾前後的賬仔細算了一遍。
除了將原先的林地復墾,聶圩村還根據實際情況推行復墾工作,有序推進廢棄坑塘、殘次林等未利用地和低效閒置土地的復墾工作。
近年來,五河縣採取嚴控建設佔用耕地、有序推進撂荒地整治、切實提升耕地品質等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守護黃淮沃野,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實現耕地數量、品質、生態“三位一體”保護。
據公開資料顯示,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表明,過去十年間,五河縣耕地面積凈增加4.12萬畝。
據2021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數據顯示,五河縣共找回不合理流出耕地0.35萬畝,實現年內耕地凈增加0.71萬畝。2022年度國土變更調查上報數據顯示,全縣找回不合理流失耕地0.36萬畝,實現年內耕地凈增加約0.13萬畝。
2024年度五河縣新增耕地指標1700畝任務。截至目前,五河縣已通過部級審查入庫新增耕地項目24個,完成新增耕地備案入庫指標2024.52畝,完成比率為119%,該縣新增耕地入庫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我們高度重視耕地進出平衡,對農業內部結構調整需要佔用耕地的,編制全縣年度耕地進出平衡總體方案,強化對耕地流出的管控,避免耕地無序流出。”五河縣土地開發復墾整理中心主任趙延東解釋,農村復墾出多少耕地,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發展就能多出同等的建設用地,在保護耕地的同時統籌城鄉發展。
對於當前鄉村振興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用地中,設施農業用地佔用耕地需求較大的情況,五河縣積極引導用地單位或個人利用荒山荒坡、灘塗等未利用地和低效閒置的土地,不佔或少佔耕地。“確需佔用耕地的,需嚴格落實耕地進出平衡,保證一畝都不能少。”趙延東説。
地為糧之本,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於耕地。五河縣在確保全縣耕地總量穩中有升的基礎上,同時大力促進耕地品質提升。
以新集鎮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例,今年上半年,該鎮通過改善除澇、恢復和改善農田灌溉面積、清淤、疏浚排水溝等措施,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澇能排、旱能灌”的建設目標,讓“糧田”變“良田”。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五河縣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22.61萬畝,佔全縣耕地面積134.98萬畝的90.84%,高標準農田佔耕地面積比例位居安徽省前列。
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強化耕地用途管控,促進新增耕地數量和品質雙提升。五河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嚴格耕地用途管制,全面落實耕地佔補平衡和進出平衡制度,強力推進土地開發復墾整理,嚴守耕地紅線,保障穩增長措施落地。(文 王立春 李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