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高品質發展主引擎,一直以來,張掖市山丹縣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在政策保障、營商環境、技術幫扶、成果轉化上下功夫,激勵企業以創新優勢贏得發展優勢,加快形成富有山丹特色的新質生産力。
山丹縣馬鈴薯研發中心組培室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關係現代化農業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領域。作為省級龍頭企業,山丹縣正明有限責任公司擁有先進的馬鈴薯擴繁育種技術。在山丹縣正明有限責任公司種薯繁育霍城基地,馬鈴薯收穫機與配送車穿梭其間,批量的馬鈴薯種薯從土壤裏翻出來,經過分揀後,進入氣調庫儲存,保持種薯的新鮮度和商品性。
“這幾年,馬鈴薯的産量越來越高,品質越來越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有好種子。”2024年,山丹縣正明種植有限責任公司3500畝優質馬鈴薯種薯再獲豐收,總經理方文興滿眼笑意地説,公司現擁有實用新型專利6項,自主研發選育馬鈴薯新品種1個。
甘農薯7號綠色標準化連片示範基地測産觀摩會在山丹舉行
與此同時,在山丹縣清泉鎮南湖村,一場別開生面的甘農薯7號綠色標準化連片示範基地測産觀摩會正在舉行。此次活動由甘肅農業大學發起,並特邀測産專家,對由該校選育的馬鈴薯新品種——甘農薯7號進行了現場測産。
“甘農薯7號是甘肅農業大學近兩年最新培育並登記的加工馬鈴薯品種,不僅適應性強、産量優勢明顯,還非常適合炸片炸條加工,尤其在抗低溫糖化和耐貯性方面表現突出。”甘肅農業大學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余斌介紹,在此次的測産中,甘農薯7號的畝産量更是達到了5605.47公斤,這在加工型馬鈴薯品種中實屬罕見。
山丹縣芋興粉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産車間現場
一個個“卡脖子”技術接續突破,讓一粒粒優良品種“走進”田間地頭,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發芽。山丹縣與雲南農業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高校開展科技合作、新産品研發,在豐産優質抗逆新品種選育、種子標準化快繁等技術方面不斷創新,實現了馬鈴薯大面積高産、優質、高效生産的技術跨越。
“雲南每年的種薯需求量都非常大,但在雲南制種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和問題。”雲南農業大學教授于德才説道,“2024年我們與山丹縣進行項目合作,共引進了6個品種,目的就是實現兩地品種資源的一個交換引進。通過今年的品種引進,我們篩選的適合在雲南能夠冬季種植,並且在咱們山丹能夠進行種薯擴繁的品種,這樣就實現了雲南和甘肅在馬鈴薯種薯方面的合作,將來就具有更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山丹縣位奇鎮四壩村的千畝馬鈴薯綠色標準化技術集成示範基地
“目前,甘肅農業大學已授權山丹縣3家企業對甘農薯7號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和種薯繁育。”甘肅農業大學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余斌表示,該品種的推廣將大幅提升山丹縣馬鈴薯的産量,打破長期以來依賴國外品種的局面,為加工企業提供優質商品薯。這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馬鈴薯産業延鏈補鏈強鏈具有重要意義,甘農薯7號有望成為山丹縣國家級區域性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的又一閃亮名片。
科技創新是引領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加速成果轉化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是企業和項目高品質發展的動力源泉。山丹縣芋興粉業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集收購、運輸、加工、銷售、技術服務為一體的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走進整齊劃一、高度自動化的生産車間,濃郁的薯香撲鼻而來,按照預先設定的程式,生産線精準控制每個環節,清洗、去皮、揀選、切片、蒸煮、脫水、乾燥……無不呈現出智慧“科技范”。
山丹縣正明有限責任公司種薯繁育霍城基地豐收現場
“公司全年收購馬鈴薯6萬噸左右,主要生産馬鈴薯雪花全粉、薯麥混合粉、粉條、薯片、薯泥等系列産品,這些産品品質卓越,備受市場青睞。”山丹縣芋興粉業有限責任公司黨支部書記段子虎介紹説,通過不斷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公司擁有各項專利14個,在獲得現有專利的基礎上,公司大力加強新産品的研究開發,重點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和運用,加快産品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從一株嫩苗到一顆種薯,從一顆簡單的馬鈴薯到各色各樣的馬鈴薯産品……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改變産業發展模式,催生新的産業形態。2024年,山丹縣持續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強科技行動,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健康成長,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水準。
雲南農業大學考察組在山丹考察馬鈴薯種植情況
“2024年,預計認定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3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9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59家,技術合同成交額7.1億元。”山丹縣科技局副局長陳春表示,山丹縣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支撐高品質發展,持續推進“強科技”行動,在科技創新平臺打造、企業創新能力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交流合作、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上綜合施策,努力推動科技改革舉措落地,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文/圖 王旭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