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在近400名現場師生的共同見證下,又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受聘南開大學名譽教授,又一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在南開大學成立。
儀式現場
當天,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名譽教授、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83歲的皮埃爾·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從校長陳雨露手中接過了南開大學名譽教授的聘書。
2023年,皮埃爾·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與物理學家費倫茨·克勞斯(Ferenc Krausz)和安妮·盧利爾(Anne L’Huillier)憑藉“為研究物質中電子動力學而産生阿秒光脈衝的實驗方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超快光學領域在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期的突破性進展。
揭牌儀式現場
活動現場,皮埃爾·阿戈斯蒂尼、陳雨露、加拿大拉瓦爾大學榮休教授陳瑞良(Seeleang Chin),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共同為“皮埃爾·阿戈斯蒂尼超快光學與應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這是世界頂級科學家與一流大學的強強聯合,也是南開大學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加強國際基礎研究創新合作的又一重大進展。
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
陳雨露説,光子技術是基礎性、引領性技術,也是未來産業的核心技術。聚焦光學領域開展前沿研究,對於促進全球科技創新、帶動産業升級具有重大意義。南開大學光學學科底蘊深厚,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米夏埃爾·格雷策爾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祝寧華教授先後加盟,學科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標誌性成果。皮埃爾·阿戈斯蒂尼教授作為全球超快光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加盟南開、成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都將為南開大學光學領域高水準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提供強大助力,為造福人類的全球基礎科學合作作出重要示範。
皮埃爾·阿戈斯蒂尼一直與南開學者有著頻繁交流。早在2002年,他就與南開大學現代光學研究所所長劉偉偉教授開展合作研究,于2005年共同發表文章。
“此次再度攜手,成立‘皮埃爾·阿戈斯蒂尼超快光學與應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雙方將結合先進鐳射技術、新物質創造、極端尺度光信息技術等重大需求,瞄準超快光子學國際學術前沿繼續深化合作。”劉偉偉説。
皮埃爾·阿戈斯蒂尼做客“南開大學外國專家大講堂”
“我很好奇,在場有多少人學過物理?”當滿頭白髮、神態謙和的皮埃爾·阿戈斯蒂尼教授站上講臺,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當天,他做客“南開大學外國專家大講堂”,以“光致電離延遲到電子攝影:阿秒脈衝的起源和應用”(From photoionization delays to photography of electrons: Genesis and applications of attosecond pulses)為題,帶領現場師生一起用“光”度量世界。
阿秒是人類迄今可以直接測量的最短時間單位。1阿秒是10的負18次方秒,也就是一百億億分之一秒。以光的傳播為例,如果用秒來計算,光可以在1秒內繞地球走七圈半;如果用阿秒計算,光只能在1阿秒中從水分子的這一端傳播到另一端。
講座現場提問環節
皮埃爾·阿戈斯蒂尼教授研究的“阿秒脈衝”,是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它像是一台觀察微觀世界的“高速相機”,能夠“拍攝”出電子移動或能量變化的快速過程。
通過生動的案例和詳實的數據,皮埃爾·阿戈斯蒂尼將RABBITT技術(雙光子干涉的阿秒拍頻重構,Reconstruction of Attosecond Beating By Interference of Two-photon Transitions)和當前阿秒脈衝在前沿科學領域的具體應用娓娓道來。科學家將阿秒脈衝與電子顯微鏡組合,可以突破光學顯微分辨極限,精密測量電子的運動;在泵浦探測裝置中利用阿秒脈衝,可以實時研究超快電子動力學……在他看來,未來阿秒會被更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幫助人們探索到微觀世界的更多奧妙。
講座現場交流
報告結束後,現場師生踴躍提問,不想錯過與諾貝爾獎得主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在給予年輕學子建議時,皮埃爾·阿戈斯蒂尼教授以自己的一次實驗為例,告訴同學們相信堅持的力量。當被問及光學領域下一次突破會在何處,他微笑地回答:“未來在你們手裏。”(文/圖 高雨桐 宗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