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詩人西渡:詩歌和人的幸福能力有關
來源:金彩雲  |  2024-11-20 15:53:32

  40年前,陳國平在金華一中的校園內捧著艾青的詩集看得如癡如醉;40年後,他以詩人的身份回到母校,給學弟學妹們講現代詩鑒賞。

  陳國平的筆名叫西渡,也是一名詩歌批評家,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1月18日,受母校邀請,他出席金華一中校友會“麗澤講壇”第54講,為學弟學妹們開講“怎麼鑒賞現代詩”,在詩歌中與學生們相遇、共鳴,同時重溫自己的少年時代。

金華詩人西渡:詩歌和人的幸福能力有關

  讀者越豐富 詩越豐富

  一個半小時的講座,掌聲、笑聲不斷,無疑,現在的學生同樣熱愛現代詩,正如少年時期的西渡。1967年,西渡出生在浦江的一個小山村,從小喜愛詩歌。1982年,他考上金華一中,3年後以優異的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後又取得清華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我讀過不少學校,最懷念的還是金華一中,今年暑假回鄉探親,還專門回蔣堂看老校區。”西渡的開場白引得了同學們的歡呼聲。在之後的講座中,他將鑒賞詩歌的方法論與具體詩作的分析相結合,一次次將現場的氛圍推向高潮。

金華詩人西渡:詩歌和人的幸福能力有關

  講座探討的觀點是尖銳的,比如,AI能不能寫詩。西渡的回答裏有肯定,也有辨析:“AI能模倣詩,它可以做某些語言的組合,可能會讓人覺得有驚喜之處,但這種驚喜,AI自己欣賞不了,只有人才能欣賞詩。”西渡認為,讀者才是詩歌的真正創作者,每個走近詩歌的讀者都是帶著自己的經驗、認知和背景與文本展開對話,對詩的解讀也多種多樣。“讀詩與寫詩,都是創造性的行為,兩者勢均力敵。讀者越豐富,詩越豐富;讀者越強大,詩也越強大。”

  除了要認識到讀詩和寫詩都是創造性行為,西渡還講解了讀詩的另外三個維度:讀詩需要一種審美的態度,需要整體的感受和領悟,需要開放的心態。

  《雨巷》是戴望舒的經典作,但西渡要講他的另一首詩《我思想》。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

  萬年後小花的輕呼,

  透過無夢無醒的雲霧,

  來震撼我斑斕的彩翼。”

  在西渡看來,這首詩短短四行卻意蘊深厚,有對莊子、笛卡爾這兩位大哲學家存在論思想的回應,也有對生死、時間、空間的思考。

  艾青的詩,《大堰河——我的保姆》《我愛這片土地》等對於金華人來説已家喻戶曉。西渡展示的是《乞丐》,一首艾青寫于1938年春天的作品。“當時艾青受邀從武漢出發,坐火車去位於山西的民族革命大學任教,那是艾青第一次踏上北方的土地,途中他看到了戰亂中的難民……”西渡將寫作背景娓娓道來,帶領大家一起進入當時的情境。

  在西渡的描述中,《乞丐》一詩就好比是一部黑白電影,從遠景“乞丐徘徊在黃河的兩岸”,到能聽到聲音的中景“乞丐用最使人煩厭的聲音”,到近景的表情刻畫“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再到兩個動作特寫鏡頭“凝視著你/看你在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齒的樣子”“伸著永不縮回的手”,讓讀者感受到現代詩嚴密的敘事邏輯,也感受到文字裏無聲的震撼。

  年輕人宜多讀經典詩歌

  聽西渡鑒賞詩歌就如同走進廣博的文學世界,裏面還有歷史、哲學和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的交織。在詩歌批評領域,西渡已斬獲東蕩子詩歌獎·批評獎、揚子江詩學獎等獎項。

  “現代詩的大家基本上都是傑出的批評家。”西渡認為,現代詩與古典詩不同,要求詩人在寫作的同時有一種批評的意識,要保持對寫作過程的審視。這種自我反省意識,有助於詩人對自己和他人産生更深刻更包容的理解。這種包容和理解的能力是我們獲得幸福的條件。讀者通過閱讀詩歌,同樣可以提升獲得和擁有幸福的能力。

  年輕時,西渡並未想過做批評家,他一直的興趣點都在詩歌創作上。走上詩歌評論這條路,由許多偶然因素促成。1991年,有“北大校園詩人”之稱的戈麥英年早逝。當時,他幾乎沒有發表過作品。西渡和戈麥是很好的朋友,“我必須去闡釋他的詩,向別人推薦他的詩,被迫地拿起了批評的筆”。隨著書評、詩評越寫越多,西渡也由此進入學術圈。在出版社工作了30多年後,西渡于2018年成為清華大學教授。

  “詩歌批評寫得多了,圈內漸漸忘記我是個詩人。”西渡早在中學時期就開始寫詩,在金華一中讀書期間還創辦過詩社,組織金華一中和浦江中學的學生通信論詩。1982年上半年,金華一中80週年校慶,艾青作為校慶委員會名譽主席,受邀回到母校,捐贈了一批詩集。同年9月,西渡入學,“我和艾青完美錯過,但我在校期間借閱了艾青所有著作”。

金華詩人西渡:詩歌和人的幸福能力有關

  讀大學時,西渡給自己取的筆名叫“陳渡”。後來,他和愛好文學的同學們接辦了北大中文系一個學生刊物,主編是他的同班同學。這位同學提議,北大在北京的西邊,北大還出了一個著名詩人叫西川,不如大家筆名都姓“西”。結果等到刊物印出來,“陳渡”成了“西渡”,這位主編同學卻沒選擇姓“西”。“西渡”這個筆名一直沿用至今。

  對於詩歌,西渡投入誠摯的熱愛。社會上不乏詩歌無用論的聲音,西渡坦言,詩歌確實不能當飯吃,但詩歌是精神食糧,他建議年輕人多讀經歷了時間考驗的經典詩歌,從中獲取力量。

  西渡寫過很多關於家鄉山水、人物的詩篇。“小時候住在山裏,抬頭四週都是山峰,天空就像一個小小的蓋子。我太想走出大山了,想去見廣闊的平原和海洋。人到中年,重新審視故鄉,發現這裡的山水早已是我身體的一部分,從來沒有離開我。”

金華詩人西渡:詩歌和人的幸福能力有關

  講座結束後,學生們排起長隊來要簽名。簽了半個小時,最後一名女生輕聲説:“西渡老師,請您給我寫一句話——做思想的蝴蝶。”西渡點點頭欣然寫下。或許,這堂詩歌講座的蝴蝶效應已悄然發生……(記者 孫媛媛 文/攝)

編輯:魏煒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