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良渚,在中外文學互鑒創新中美美與共
來源:浙江在線  |  2024-11-27 09:53:09

  浙江在線11月26日訊(見習記者 陳卓妤 記者 汪雨晨)杭州余杭良渚古城,書寫了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篇章。11月25日至26日,在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第二屆“良渚論壇”中外作家對話平行論壇在杭州舉行。

  論壇以“文學的創造力:世界文學的共鳴與人類社會發展”為主題,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文化和旅遊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遊廳、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大學、浙江省作家協會承辦。

  現場,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0余位作家學者齊聚良渚,著眼中外文學創作、文化傳承,圍繞“世界文學的共鳴與人類社會發展”主旨發言、“絲路文明”“中外傳統文化”主題對話、“城市文學創作”“中外南方文學創作”主題對話、 “世界兒童文學”“科幻文學”“網絡文學”主題對話、“中阿詩歌的創造力與亞洲內文明交流互鑒”主題對話等,展開思想碰撞。

  本次論壇當文學巨匠們坐而論道,他們的對話便如同一場文學盛宴,充滿了智慧與洞見。文學可以借助作家們的經驗和想像,創造出瑰麗而鮮活靈動的世界;文學可以跨越山海,讓世界連接起來。

遇見良渚,在中外文學互鑒創新中美美與共

作家論壇現場 浙江日報記者 彭鵬 姚穎康 張敏嫻 攝

  尋找文學本源,在互鑒創新中美美與共

  文學從哪來?要到哪去?這是一個經典的哲學命題。

  “文學,是站在現實‘炮位’上發出的一枚枚狂想炸彈。良渚‘炮位’必然引動作家思想、精神、情感的多彈頭、多彈道發射,從而形成文明的新景觀。”茅盾文學獎得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彥説,跨越五千多年,良渚為大家講述了比文字更精彩的關於人和文學的生動故事。文學是從文明的縱深處發展而來,它的起源可能比良渚文明晚,但今天我們踏在這個土地上所談論的文學,必然牽絆住良渚的氣息。

  陳彥表示,中華文明與文化是歷史學家、人類學家、考古學家的馳騁樂園,也是文學家扶搖而上九萬里的展翅藍天。中國的文學藝術在AI時代,回望明清小説、唐詩宋詞、先秦文學直至良渚文明,不僅解決了文化自信問題,更是獲得新的創造生命力的源泉。

  “大量文學史實證明,文學與人類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創造力只能來源於世界共鳴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主戰場。”陳彥説,文學需要跳出小眾個體,感動時代精神,同時回望整個文明進程,不斷反出,從而把握一種氣象,重拾《史記》《紅樓夢》《戰爭與和平》《人間喜劇》的輝煌。這種輝煌是個人與時代、文學和現實以及宏闊傳統融通轉化中的不斷創生。”

遇見良渚,在中外文學互鑒創新中美美與共

邱華棟在論壇上分享 浙江日報記者 彭鵬 姚穎康 張敏嫻 攝

  在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邱華棟看來,“山海是地理大尺度的距離,文學卻能夠架起互動的橋梁。”假如不同的語言的文學是一條條大河,那麼很多小説傑作就是文學之河邊醒目的航標,顯示了里程和方位,指引後來者找到自己的目標。

  “寫作時,我一邊轉動地球儀,一邊思考我的手指著的國家出現了哪些傑出的小説家。”邱華棟提到,自己所著《現代小説佳作100部》中,從100年來全球100個傑出作家的代表作入手,描述了這些作家的生命歷程與社會發展的變遷,從文學自身的傳統到時代思潮的互相激蕩,整合了國族、宗教、政治、利益等一切相關方面,“也正是這100年來,來自全球各地的作家們表達塑造了如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法,創造出一個個瑰麗的小説世界。”

  現場,邱華棟表達了對文學的三點期待:秉持涓滴成溪的堅持精神,讓中外文學在責任擔當中熠熠生輝;秉持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讓中外文學在昇華生活中詮釋價值真諦;秉持相容並包的開放精神,讓中外文學在互鑒創新中美美與共。

  暢談奇妙融合,感受中外文化交融魅力

  東西方文化如何通過文學實現交流互鑒?現場,外國嘉賓的發言引發了一致認同——文學的共鳴,不局限于語言、空間、地域。

  正如古根海姆文學獎得主、阿根廷作家安娜·瑪麗亞·舒亞所説的,“能打動中國讀者的文學創作,一定也能打動阿根廷讀者。文學創作是基於人類的喜怒哀樂這些共同的情感出發,也由此引發大家心靈上的認同。”

  “對於墨西哥等其他的拉丁美洲國家而言,中國文學對我們的影響非常重要。”西班牙語阿多奈斯詩歌獎得主、墨西哥作家羅赫裏奧·格德亞提到,自己幼時受祖父影響,就曾閱讀過中國文學——孫子所著《孫子兵法》及孔子的“四書”。

  羅赫裏奧·格德亞認為,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讓拉美文學和中國文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為許多拉丁美洲作家的小説打開了大門。他自己尚未出版的小説裏,也描寫了一位不會説西班牙語的中國男孩,講述了他如何融入西班牙文化中所遇到的困難。“我希望通過良渚論壇可以找到一位中文譯者,將這本小説翻譯成中文,通過小説中的這位小男孩,讓世界上更多人了解中國文化的神奇與美妙。”

遇見良渚,在中外文學互鑒創新中美美與共

愛德華多·貝蒂在論壇上分享 浙江日報記者 彭鵬 姚穎康 張敏嫻 攝

  費米娜獎短名單入圍者、法國作家愛德華多·貝蒂表示,自己通常使用西班牙語或法語進行寫作,但他仍然喜歡學習新的語言與文化。“我寫了很多作品,包括未完成的作品在內,有三部作品與中國相關。”他説,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給了他更多文學創作靈感,他對中國文學充滿了好奇,希望能夠認識很多志同道合的作家。

  愛德華多·貝蒂在論壇上分享自己的第一本小説《想像的國家》。這本小説裏所描述的中國,是一個美麗的烏托邦。但作品剛完成後,愛德華多·貝蒂向他的中國朋友請教,得到的回復卻是“書中某些觀點不準確”。這也促使愛德華多·貝蒂先後三次來到中國。他稱,第一次訪華純屬“瞎轉”,第二次則已飽讀文史,他的妻子已開始研讀漢語,屬於“有備而來”。第三次訪華,中國已經變成了“未來的樣子”,他也以此作為全書的尾聲。

  2017年,出於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貝蒂先後出版了《中文打字機》《發明明細(已發明)》。對此,他坦言,自己十分高興可以走進中國,感受中國文化。同時,他更期待自己可以將母語文化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為世界觀眾帶去新的文學作品。

編輯:魏煒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